八冶为贫弱者搭建互助互爱连心桥
2015年01月14日 10:2 390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综合时讯 作者: 刘伟业 岳香菊
八冶建设集团互助基金管理办法总则里这样规定:互助基金由集团公司干部员工定期捐助资金、集团公司资助资金、工会部分经费等组成。个人缴纳部分中,集团公司高管层原则上每人每年不少于1000元,副处级以上干部不少于500元,副科级以上干部不少于200元,管理层和作业层员工自愿缴纳,公司所有干部员工按《八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互助基金管理办法》缴纳互助基金者视为基金会会员。
八冶二公司员工张明远(化名)在填写员工互助基金会捐款证书的时候心怀感激,2013年4月的一天傍晚,张明远一家刚把饭菜端上桌的时候,父亲的电话让张明远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电话里父亲焦急的叫嚷着:快来,家里着火了,来人啊,救火……张明远来不及穿上鞋拔腿就往父母家的平房那边跑。房子地处幸福巷窄小的巷道里,等消防队员将火扑灭时,家已经没了。老人没住处是当时最棘手的问题,正在张明远愁着四处借钱为老人修建住所的时候,互助基金会依据救助条件向张明远拨付了6000元的救助资金像及时雨一般拯救了这个需要帮助的家庭。
“大火无情人有情,现在老父母住到了新房里,可算是尽孝了,尽管资金不多,但众人拾柴火焰高,解了一时的燃眉之急。”手里攥着100元前来捐款的张明远说道,“自己遇到事了才明白互助基金会存在的意义,我也要做会员,为别的贫弱者伸出援手……”
日趋完善的员工互助基金会的善举,不仅仅将援手施以困难员工,还借助“金秋助学”、“双联帮扶”的平台将爱心火种撒播的更远,更深。
八冶集团公司“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联系点是陇南市武都区马营乡和永昌县城关镇、六坝乡,马营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收入微薄,很多孩子在大学入学时存在不同程度学费、生活费不足的问题。集团公司紧密结合企业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帮扶措施,致力于找到如何使联系户、联系村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生活的办法,先后研究并提出了让马营乡“两后生”到八冶技校免费就读、资助贫困大学生等“从娃娃抓起”的好做法,受到村民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肯定。
微雨润秋,天气舒爽。伴随着新学季的开始,满怀憧憬的大学新生开始陆续报到。马营乡的张小霞却在为筹集不到学费而独自哭泣,得知情况后,对接帮扶的八冶集团干部冯远征(化名)给小霞送来了2000元的帮扶资金,还安慰小霞在困难面前不言弃,一定要上大学,以后回报社会。在大家的帮助下,小霞如愿以偿的迈向象牙塔的生活。
八冶公司党委主要领导一直对这些贫困孩子心怀挂念,在细致了解他们生活状况的同时,紧急召开专项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号召广大干部发扬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几年来,实行一个干部资助一名大学生,坚持帮扶至毕业。从2012年帮扶10名大学生到现在,受资助困难大学生人数已经上升到70名,同时,在永昌县城关镇和六坝乡也开展了帮扶资助。八冶公司还与团省委对口资助学生15名,党委班子里部分领导甚至同时资助两名困难大学生。在八冶集团领导的广泛带动和号召下,干部员工纷纷加入到了帮扶行列,一场帮助高考学生回归校园的爱心接力永无止境的传递着。
“亲爱的冯叔叔,非常感谢您多年来的帮助,正是因为您的这份爱心给了我莫大的支持,您帮助过很多人,或许您都不会记得我,但在我心里,您就是我的家人,我能感受到您对我的关怀,我不会忘了您说的话:在困难面前不言弃,以后回报社会。”这是被资助大学生张小霞给八冶建设集团的感谢信,娟秀的字迹,字里行间流露着满满的感激。从互助基金会、帮扶站到资助困难大学生,八冶建设集团将爱心从员工身上延伸到社会,用行动证明着爱存在的意义。
八冶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鄂文英告诉记者:“从刚开始援助困难员工到现在资助贫困大学生,我们将爱的涟漪泛起,这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更是向善向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我们会一直坚守这份爱心,让它扩散的更宽广更久远。”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