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取消稀土出口配额管理 外媒:松了一口气
2015年01月09日 10:25 4655次浏览 来源: 参考消息 分类: 稀土
中国拥有稀土生产的国际垄断地位。
参考消息网1月5日报道 外媒称,多年的争议终于有了结果: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北京不再实施稀土出口限制,从而满足了世贸组织的一项要求。
据德国之声电台1月5日援引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中国已放开对稀土的限制。这样,中国方面履行了世贸组织的相关仲裁。根据该项仲裁,稀土出口限制违反自贸原则。
报道称,取消限制让西方国家松一口气,多年相关争议暂告结束。
稀土属于稀有工业原料,为军工以及电脑、手机、风力发电装置、电池等众多技术产品 所必需。中国的稀土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0%以上,从而具有事实上的垄断地位。
2010年,中国突然宣布对稀土出口实施限制,理由是为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资源。北京指出,美国等国家也从生态角度出发关闭了众多稀土矿。中国实施出口限制后,世界市场上,稀土价格陡增,尤其引发工业发达国家的忧虑。
生产稀土需投入大量酸,并产生轻放射性废料。延续数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环境问题。
在美国、欧盟及日本提出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起诉后,去年3月,世贸组织仲裁法庭在一项仲裁决定中指出,中方的做法给本国企业提供了不公平竞争优势,从而违反自贸准则。
一般预期,中国将通过提高原料税取代出口配额。北京当局曾试图减少国内产能,并强化打击走私和非法生产。
【延伸阅读】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9成 日本欲开采本国海域稀土
参考消息网11月25日报道 日媒称,东京大学教授加藤泰浩和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以下简称海洋机构)等发现,在小笠原诸岛南鸟岛海域,包含高浓度稀土的泥广泛分布于海底2~4米处。此前日本方面认为如果稀土泥之上沉积的堆积物很厚,将对开采构成障碍。
据《日本经济新闻》11月25日报道,东京大学和三井海洋开发等参加的“稀土泥开发推进财团”于最近成立,将开发从水深5600~5800米处挖掘稀土泥进行生产的技术,并寻求实现商业化的可能性。
稀土里含有用于混合动力车马达强力磁铁的镝以及用于激光器的钇等元素。加藤教授2012年发现,在通过国际调查获得的南鸟岛海域海底泥中,含有高浓度稀土。东京大学和海洋机构通过去年的调查发现,其浓度超过5000PPM(PPM为100万分之1),达到稀土主要生产国中国的矿山的30倍以上。尤其是多为中国大量分布的“重稀土”。
10月15~29日,对位于南鸟岛南方约250公里的专属经济区(EEZ)的海底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高浓度稀土泥分布广泛,在西侧海域分布于距离海底面较近、易于开采的位置。过去曾被认为多分布于比10米更深的位置。
2015年春季以后,还将在剩下的海域推进详细调查。调查能否在100平方公里的海域内实现商业化。加藤教表示,“日本1年的使用量在该海域或许只需1平方公里即可获得”。
由于产量占全球9成以上的中国的政策变化,稀土价格暴涨和供给不稳定的事态频繁出现。因此,日本政府正在推进与其它国家的采购谈判,但储量和品质存在问题,中国的垄断状态并未改变。
此外,日本产业界正在通过削减使用量和彻底推进回收利用等举措来应对难题。
日本政府去年制订了作为海洋政策指针的海洋基本计划,提出将海底稀土泥开采作为目标之一。而要开发海底的稀土,需要从海面的船舶上沉下长长的管子将泥吸上来。开采超过5000米的深海海底资源在过去从来没有先例。
很多研究人员认为,利用现有技术,开采是可行的。以东京大学加藤泰浩教授和三井海洋开发为中心的财团正在研究利用管子向海底泥送入空气、然后将其吸附上来的“气升”技术等。
海上技术安全研究所的专家研讨会分析称,即使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技术,每天能开采的包含稀土的深海海底泥也将达到约1300吨。如果每年工作200天,将可以获得3600吨稀土,相当于日本去年进口量的大约4分之1。
稀土的实际价格相比前一段时间出现了大幅回落。降低开采成本将成为今后的重要课题。
【延伸阅读】欧洲军工业严重依赖中国稀土 急于研发可替代材料
参考消息网11月24日报道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11月18日发表题为《欧洲防务局开展原材料研究》的报道称,据欧洲防务局说,欧洲需要共同确定哪些原材料对其国防领域至关重要,并确保这些材料的供应不会中断。
欧洲防务局正计划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新的研究,其表示这一行动的主旨应该是“缓解、减少甚至消除”对提供这些关键材料的非欧盟供应方的依赖。
欧洲防务局在为定于2015年展开的这项研究而发布的招标文件序言中说:“用于国防技术领域的原材料如果出现供应中断的情况,有可能危及国防实力,其中包括可能影响到国防业研发并支持国防技术和设备的能力。”
欧洲国防工业所需的关键原材料的类型不是什么秘密,但是外界对于这些材料在各成员国的使用数量和分配情况却了解得不够精确,特别是对于相关的材料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名熟悉内情的国防工业负责人说:“有些大的成员国已经自行就这一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而多数国家既没有财力,也缺乏专业知识来完成这项工作。欧洲防务局的研究将提供一个全球化视野,以便给所有成员国的国防部提供一些选项。”
目前,除丹麦以外,所有欧盟成员国都是欧洲防务局的成员。
军需材料很稀缺
欧洲防务局的招标文件题为《用于国防技术的原材料:欧盟供应链的关键性》,该文件在11月12日发布,招标截止日期为12月17日。
欧洲防务局将为这项为期一年的研究划拨20万欧元经费。
按照欧洲防务局的说法,用于国防用途和装备的原材料与民用原材料非常类似。比如,铜、钨、钼可同时应用于军用和民用飞机的喷管喉道和喷气舵上。
招标文件说:“不过,(军事领域的)使用数量可能要少得多,但纯度等级却高很多。这就需要确定欧洲国防工业所用原材料的数量和等级。”
进入国防工业的稀土元素包括镝、铒、铕、钆、钕、钇和镨。欧洲防务局说,这些元素是“军需品、航天、军事监控系统以及军用发动机催化转化器、永磁体、电池、同位素电池、激光以及X射线管所不可或缺的”。
全球近90%的稀土来自一个国家:中国。欧洲防务局说,欧洲国家大多缺乏这种自然资源,而且大规模地回收利用稀土元素“在欧洲并不太发达”。
20种关键原材料
欧洲防务局的招标文件会要求竞标成功者从欧洲公司或驻欧盟国家的公司搜集覆盖整个供应链条的数据。它还要求将该研究得出的针对关键原材料的评估结果与欧盟委员会的《欧盟关键原材料报告》中所确定的原材料加以对比。
欧盟委员会的这份报告发表于2014年5月,其中列举了20种被认为对欧洲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材料,它们是锑、铍、硼酸盐、铬、钴、炼焦煤、氟石、镓、锗、铟、菱镁矿、镁、天然石墨、铌、铂族金属、磷钙土、重稀土元素、轻稀土元素、结晶硅以及钨。
欧洲防务局打算在2015年底前掌握了研究得出的结论后,就发展可替代的技术或材料,并针对关键材料的回收利用以及为寻找新资源而开矿或重启旧有矿井而向27个成员国提供建议。
欧洲防务局说,最终的报告是公开的,但其中涉及关键原材料的技术和子系统的名单及种类的内容将会保密。该机构说,虽然不会对外公布从业内获得的大量数据,但是对这些数据进行评估后得出的结论会用在公共政策文件中。(编译/李凤芹)
【延伸阅读】外媒:全球稀土供应大增 中国难再主导稀土市场
参考消息网10月21日报道 外媒称,美国国防部的一名前顾问表示,中国不太可能保持对全球稀土市场的控制权,因为用户提高了稀土利用效率并找到了一些替代供应来源。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0月21日报道,2010年,中国加入贸易战出台了出口限制措施并限制稀土供应后,稀土价格出现飙升。稀土矿商的股价也大幅上涨。
镧、镝等稀土在很多先进技术中都会应用到,包括巡航导弹等武器系统,而当时中国控制着全球约97%的稀土供应。
然而,此后稀土价格大幅下跌,美国Molycorp和澳大利亚Lynas等生产商的股价也随之下滑。
德克萨斯大学经济学家尤金?霍尔茨表示,价格高企鼓励了非中国供应商的投资。霍尔茨曾在2010年至2012年间为美国国防部研究稀土问题。
Molycorp恢复了加州某稀土矿场的生产,而Lynas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在马来西亚开设了一家加工厂。
报道称,来自中国以外地区的供应以镧、镨等轻稀土为主,镝、铕等重稀土较少。然而,对于这些更为稀有的原料,中国的出口限制并不完全起效,尽管存在官方限制,但一些小型生产商继续将这些材料出售给其他国家。
中国以外地区的加工产能也有所扩大。法国的罗地亚能够从Molycorp和Lynas供应的矿石中提炼出重稀土。
如果经济效益更好的话,中国以外地区的重稀土产量可能会增加。
报道称,稀土用户还找到了减少需求的方法。
例如,镝被用作先进磁铁的一种添加剂,生产电动汽车需要相对大量的镝,但在其他用途上,镝的使用量可以大大减少。
霍尔茨表示,日立,还有一家由三菱、大同钢铁和Molycorp三方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目前都在建造生产低镝磁铁的工厂。
商业用途的减少可以释放更多用于关键战略用途的供应。稀土在军事设备中的使用比例因元素不同而不同,但在美国,其使用比例一般不到市场的10%。
霍尔茨表示,过去几年的教训告诉我们,客户无需恐慌。
他表示:“事实证明,政府担心的很多事情会被行业视为赚钱机遇。”
报道称,随着市场对全球供应的担忧消退,稀土价格大幅下跌。例如,Lynas的数据显示,氧化镧的每公斤价格已从2011年的16.26美元降至2014年第二季度的3.24美元。
为此,Molycorp在2012年亏损4.5亿美元,2013年亏损3.86亿美元。Lynas同样状况不佳。
然而,如果中国再次收紧稀土出口,这些企业也能够改善盈利。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