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稀土怎一个“跌”字了得
2014年12月31日 10:2 614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稀土 作者: 高玉欣
2014年已经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年稀土市场的情况,只能用一个“跌”字形容,稀土产品的价格已经跌至2011年以来的最低点,多数产品的价格回落至2010年年底的水平,有部分产品甚至已经低于当时的价格水平。
纵观全年的价格走势,只有在2月份部分产品出现了小幅反弹,主要也是因为春节前部分下游企业有补库计划,刺激采购,价格出现了阶段性反弹,而后就不断下滑。
镧、铈氧化物产品的价格在年初为2.5万元/吨~2.6万元/吨左右,到年底的价格则在1.2万元/吨~1.3万元/吨,下跌幅度超过了50%,受到下游应用领域需求较差的影响,全年成交量都非常少。
镨钕类产品价格分化较大,氧化镨钕和氧化钕价格除在2月份达到最高点后,整体呈现下行趋势,11月底跌至最低点,每吨氧化物的价格在27万元/吨左右,相比最高点时,每吨下跌了约8万元左右,跌幅约23%。氧化镨则从1月开始就一路上行,到4月中旬到达每吨61万元左右,而后一路下滑,12月中旬至最低每吨约39万元左右,每吨下跌22万元,跌幅为36%。虽然氧化镨价格下跌了超过三分之一,但仍然比氧化钕和氧化镨钕高出很多,以往氧化镨在镨钕类氧化物中价格最低的格局已经被打破。虽然氧化镨钕价格全年都在下滑,但与其他稀土产品相比,镨钕产品的使用量仍居首位。
受制于荧光粉行业持续低迷的影响,氧化铕的需求大幅减少,价格也大幅下跌,年初荧光级氧化铕每公斤价格在4500元,当前价格在1700元左右,而有商家表示,虽然报价在1700元,而实际1600元/千克也很难出货,一年的时间里,氧化铕始终处于下跌的过程中,每千克下滑了约2800元,跌幅更是高达62%。
氧化钇和氧化铕的境遇一样,也一直在下跌,从年初的6万元/吨跌至年底的3.3万元左右,跌幅也达高达45%。由于2011年稀土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荧光粉行业的成本大幅上升,从而促进了LED粉的快速增长,造成氧化铕、氧化钇及氧化铽等相关原材料的使用量大幅下降,价格大幅下跌,市场一片凄凉。
氧化铽与氧化铕和氧化钇虽然同属荧光粉的原材料,但是与其还是略有差异,由于金属铽在高性能钕铁硼材料中有应用,同时在稀土矿物中所占配分较小,产量较少,因此氧化铽及其相关产品与铕、钇等产品相比要略好一些。氧化铽价格由年初的3500元/千克跌至一季度末的2950元/千克,而后缓慢反弹,4月中旬到了3400元/千克,然后一路下滑至10月中旬达到最低点,每千克约2550元,与年初最高点时相比,每公斤下跌约1000元,跌幅约为28.6%,而后受到稀土收储交货,及交易所商业收储等行为的刺激,氧化铽价格开始反弹,到目前为止,又回到3000元/千克,开始趋于稳定,有参与收储的企业人士表示,氧化铽收储即将交货,但仍然存在一定缺口,价格仍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
氧化镝一年里价格波动频繁,年初由1750元/千克下跌至1月底的1650元/千克,2月由于受到春节备货的影响,反弹至2月底的1850元/千克,而后又继续下跌,3月末价格为1600元/千克左右,随后至6月中旬,一直稳定在1600元/千克~1650元/千克的区间内小幅波动,6月中旬后开始下跌,到11月上旬,氧化镝价格跌至一年里的最低点,约1390元/千克,稀土收储交货启动以后,个别稀土交易所进行了氧化镝的商业储备,从而带动价格反弹,到现在为止,氧化镝市场主流价格在1550元/千克左右,而实际成交价格多在1520元/千克左右。今年每千克的最低价格与最高价之间相差了约460元,跌幅约25%左右,即便年底氧化镝价格有些反弹,目前的价格与年内最高位时相比仍然下跌16.2%左右。而实际需求量也并不多,因为在稀土价格暴涨后,价格一直不够稳定,同时中重稀土主要产于中国,国外企业为避免受制于中国稀土出口的限制,研发使用减镝或者渗镝技术,减少了镝元素的使用,未来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镝元素在钕铁硼永磁体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少。
2014年稀土出口也呈现出量增价跌的趋势,1~10月份中国共累计出口稀土产品21192.6吨,2014年全年稀土出口配额共计30610吨,1~10月出口量占全年出口配额的69.2%。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687.8吨,增幅达21%,占去年全年实际出口量的95.6%,出口金额为2.8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92亿美元,降幅达40.5%。
1~10月,镧铈镨钕等轻稀土化合物产品实际出口为15923.4吨,其中镧铈产品为15512.6吨,镨钕产品为410.8吨,而中重稀土氧化物产品实际出口量为865.9吨,金属及各类合金出口量为2035.8吨,其他稀土产品出口量为2367.5吨,综合来看,2014年稀土出口仍然以轻稀土产品为主,尤其是以镧铈类产品为最多。
前10个月稀土永磁体出口17865.6吨,出口金额为11.5亿美元,出口均价为64.3美元/千克,而稀土永磁体进口为2026.1吨,进口金额为2.43亿美元,进口均价为120美元/千克,出口与进口均价相差55.7美元,从进出口均价的差距能够看出,中国出口的钕铁硼永磁体产品仍然以低端产品为主,产品结构仍需要调整。
自2013年8月传出稀土收储的消息以后,业内无时不刻不在关注稀土收储的进展,而来自官方的收储消息始终没有得到确认,进入2014年后,市场上又多次传出收储即将开始的消息,然而又一次次落空,最后经过一次次的期待后,终于在8月份正式签署了稀土收储的协议,据了解,国家储备氧化镨、氧化钕、氧化钇、氧化铽、氧化镝、氧化铕、氧化铒、氧化镥等产品共计10000吨,同时参与收储的各家企业自储30%,总共合计储备13000吨,除氧化镝和氧化铽以外,其他产品价格按今年前6个月平均价格计算。2014年稀土价格始终处于下行通道中,前6个月的均价与市场主流价格基本持平,使业内以高于市场价格收储的期望落空,同时由于从收储消息传出到最后确定收储的时间拖得过长,业内已经产生疲劳心态,对于收储给市场带来强烈刺激,促使价格反弹不再抱有强烈的预期,因此当收储消息确定以后,稀土价格不仅没有反弹,反而部分产品的价格还出现了回落。
2014年稀土交易所的发展也很迅猛,继3月28日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正式开盘运营以来,南方稀贵金属交易所、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昆明泛亚金属交易所相继开盘运营稀土产品。随着电子互联网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在稀土交易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6月上海期货交易所理事长杨迈军在第十一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透露称,下阶段上海期货交易所要推锡、镍、氧化铝和稀土期货新品种上市,推出稀土期货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一方面能够帮助我国的稀土在国际上获得话语权;另一方面,也符合当前稀土行业兼并重组的大潮流。
世界贸易组织(WTO)今年3月26日公布了稀土案专家组报告,裁定中国稀土出口管理措施违规。针对专家组上述裁决,美方于4月8日提交上诉请求,中方随后对美国提出交叉上诉请求,并于4月25日对欧盟、日本提出上诉请求。日内瓦时间8月7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简称稀土案)上诉机构报告,上诉机构维持此前WTO专家组关于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关税、出口配额措施不符合有关世贸规则和中方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裁决,这就意味着中国实行多年的稀土出口配额和出口关税制度将会取消。而取消出口配额和出口关税后,稀土出口该何去何从,中国又将通过什么措施来保护可用尽的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一直萦绕在大家的心头,这时提高稀土资源税就成了大家普遍讨论的方向,11月份,有媒体报道,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将稀土资源税计征方式由“从量计征”转变为“从价计征”。该报道称,目前的稀土资源税方案,北方轻稀土资源税税率将按照22%计征,南方离子矿按照35%计征。如果按照从价计征方式,稀土资源税税率将大幅提高,那样就会使正规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而黑色产业链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加大,如果不能有效遏制黑色产业链的发展,那就会使得非法开采生产稀土的行为更加疯狂,这也是业内普遍担心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官方消息证实这一报道的真实性。
稀土出口配额和出口关税是否取消是业内十分关注的问题,但是却迟迟没有准确消息,终于在12月16日财政部发布了2015年调整进出口关税的通知,而稀土产品的进出口关税与2014年保持一致,由此正式确认稀土出口关税政策并未取消,但出口配额至今没有公布,甚至在2014年即将结束的时候仍然没有见到商务部发布出口企业申请配额的通知,出口配额是否取消目前仍是未知数。有消息说,中国将在WTO作出最终裁决一年缓冲期后取消出口配额和关税,这就意味着在2015年年中将会取消出口配额和关税,但具体何时取消仍需时间来验证。
钕铁硼永磁材料作为稀土应用最多的领域,相比而言,增速较前几年有所放缓,而且出现了强者恒强,弱着恒弱的局面,今年以来,稀土大企业的生产情况良好,开工率基本保持在80%以上,而中小型企业开工普遍较差,开工率甚至低于3成。在稀土价格暴涨后,LED荧光粉快速发展,三基色荧光粉被大幅取代,氧化铕、氧化钇等产品的需求量大幅锐减,稀土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都面临在产能过剩的影响,从下游需求来看,稀土行情仍不乐观。
2015年世界经济的复苏进度仍然会比较缓慢,而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也基本已经成为共识,因此对于稀土产品的应用也较难出现大幅的增长,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稀土行业存在的问题,2015年稀土行业的走势仍将会是在低迷中前行。六大稀土集团整合方案都已经获得工信部批准,包钢稀土已经就组建北方稀土集团率先展开工作,期待能够通过组建大集团,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彻底改善稀土行业的乱象,掌握行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促进稀土行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