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钒钛产业须吸取稀土教训勿滥采乱挖
2014年12月04日 9:11 3867次浏览 来源: 网易 分类: 稀土 作者: 杜冉乐
将近耄耋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前院长徐匡迪,于11月27日参加了在攀枝花举行的全国钒钛产业学术交流会,这也是他第三次造访这座“钢城”。
与以往不同的是,目前攀西试验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钒钛产业迎来新机遇。徐匡迪对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表示,我国钒钛产业一定要吸取稀土的教训,切勿滥采乱挖。
在钒钛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上,徐匡迪认为高炉渣提钛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未来3~5年有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钒钛产业必须严格制定准入门槛。
此外,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前副院长干勇在今年中国(攀枝花)钒钛产业博览会的主题论坛上建议,打造钒钛产业连必须与3D打印等新工艺技术相结合,走创新之路。
严格制定行业准入门槛
在交流会上,徐匡迪说,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是中国的资源大宝库,依据是国内已探明的钒资源储量429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1%;钛资源储量7.22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7%。
尽管国内钒钛资源总量相对乐观,但利用率并不理想。有数据显示,受矿物品位及提炼工艺制约,大量钒(约占20%)在提炼过程中入渣,现有提钒技术难以提取,造成严重损失。
在徐匡迪看来,当前高炉渣提钒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技术攻关刻不容缓。同时还要注意,当前钒钛资源地位凸显,民企闻风而动,地方政府也想借此发展经济,但民企技术储备不足,又不重视科研投资,急功近利。
除了钒钛利用率低之外,还有参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产能结构性过剩等问题。“要减少钒钛资源在一般民用钢材等低端工业品中的使用,国家应出台政策限制这类低端产品出口,保住钒钛战略资源。”徐匡迪认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要以国家战略为第一位。国内钒钛企业一定要吸取稀土教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制定严格的准入门槛。
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标准,钒钛磁铁矿利用项目年采选能力不低于300万吨并配套相应规模的选矿工序,选矿钒资源回收率不低于90%(低品位难选冶矿不低于50%),钛资源回收率不低于20%,铬、镍等主要伴生稀有金属实现规模化回收利用。
企业应创新工艺流程
那么,钒钛产业的突围方向在哪里?按照徐匡迪的战略思考,一是要大力发展非高炉钒钛综合利用技术;二是开发冶金材料一体化新工艺,比如开发含钒铁水直接炼钢、钒酸盐直接制备储能技术等都是钒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三是建立钢铁钒钛产业为依托的铬盐行业发展新模式;四是发展钒资源清洁利用技术。
随着新能源研究的深入,钒电池储能技术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与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部部长、研究员张华民看来,大规模储能技术是实现能源核心技术的关键,尤其是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到2025年其全球经济价值将超过1万亿美元。
与其他金属相比,徐匡迪等多位院士认为,钛是发展潜力最大的战略性金属,因为钛的密度小且强度高、耐高温、耐腐蚀和生物相容,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和海洋工程应用广泛。
作为我国航空工业钛合金研究和应用的创始人之一,中科院院士曹春晓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已把钛发展重点从强调高性能向低成本转移。我国从钛业源头到航空成品的全过程,降成本的空间还很大,必须通过全产业链共同创新。”
至于如何降低成本,干勇认为,这必须创新工艺流程,钒钛企业应开创新的发展路径,创新是降低成本、扩大规模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