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模板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2014年11月28日 15:13 9306次浏览 来源: 曹祥汉 李卓 分类: 重点新闻
为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和交流,扩大铝合金建筑模板在建筑施工领域的应用,引导铝合金建筑模板行业健康发展,11月27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的扩大铝在建筑行业应用高层论坛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与会专家和上下游企业代表200余人聚集一堂,分析建筑用铝模板的市场现状和应用前景,并就如何在建筑领域推广铝模板、扩大铝应用,助推整个铝行业的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国务院参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周克崧,工业与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国际铝业协会副秘书长Chris Bayliss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会长郭允冲,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巡视员田国明,佛山市南海区政府副区长陈少文等出席论坛。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文献军主持论坛开幕式。国内外专家在论坛上作了以“模板手脚架行业基本情况及铝模板市场前景”、“铝合金模板回收与绿色发展”、“铝模板的生产与营销模式”等为主题的一系列报告。
陈全训在致辞中说,最近几年,经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建筑和交通两大领域,铝消费的新增长点不断出现。当前,扩大铝应用又面临不少新的有利机遇。一是新型城镇化的机遇。新型城镇化将改变过去那种“摊大饼”的城市格局,而是通过 “上天入地、陆海统筹”,优化配置空间资源,加上配套的交通等设施,需要大量重量轻、性能好的新型建筑材料。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铝的比重仅为钢铁的三分之一,可以多次回收循环使用,能够替代许多材料,随着生态约束日益严格,更多的行业将产生对铝材料的需求。三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机遇。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交通、建筑、公用设施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这些都将为扩大铝的应用提供更大的空间。
对于建筑领域铝消费的前景,陈全训表示,虽然受房地产行业影响,建筑领域对铝的需求会有所下降,但新的消费增长点将不断出现,我国铝消费增长将基本保持在7%上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通过对建筑行业用铝结构的分析,铝模板产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大、成长性能好的铝模板,将作为协会扩大铝在建筑领域应用的重点推广对象。
他用大量的数据形象地描述了铝模板的优良特性和应用前景。首先,铝模板有许多优良的特性。铝模板安装采用快拆模系统,4~5天可完成一层楼的建设,比木模或钢模少3~5天,施工速度快。铝模板稳定性好、承载力强、混凝土表面质量平整,可减少抹灰工艺,墙面质量好。现场施工环境安全整洁、人员培训容易、安装岗位可替代性强。
其次,铝模板节能减排显著。铝是可再生材料,重复使用次数多,符合国家对建筑项目节能环保、低碳减排的要求。国内铝模板可周转200~300次,而木模板仅3~5次。每平米铝模板用铝25~30公斤,回收价值400元左右,而木模或钢模报废后基本没有再利用价值。用铝模板替代木模板,可以大幅减少木材的使用。2013年我国建筑模板用量超过8亿平方米,如果其中20%使用铝模板替代,就可以节约1.6亿平方米木材模板,相当于节约40万吨标准煤,减排100万吨二氧化碳。
陈全训指出,我国铝模板应用还刚刚起步。铝模板1962年诞生于美国,已有50年发展历史,技术已经较为成熟。欧美、日韩、中东、巴西等全球几十个国家已经普遍在建筑施工中采用。在金融危机前,美国每年铝模板市场规模约为1亿美元;韩国目前高层住宅楼施工已有80%采用铝模板。而我国注册生产铝模板的企业仅60-80家,2013年我国铝模板产量仅50万平方米,不到模板总量的1%,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铝模板正在逐渐得到技术和施工单位的认可,市场潜力可观。
虽然铝模板的市场前景广泛,但在推广应用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工业与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在讲话中指出,由于我国建筑铝模板的生产和应用起步较晚,面临产品标准规范的缺失,通用性较差、投资较差,生产、租赁、工程设计及承包等环节缺乏衔接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铝模板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推广受阻。行业有关部门应尽快着手研究建筑铝模板生产设计标准和施工规范,提高衔接件的标准化和通用性。骆铁军表示,接下来工信部将进一步鼓励建筑铝模板、泡沫铝抗震防护板房的应用,鼓励建筑铝模板企业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电解铝产能的契机,推动建筑铝模板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和发展。
为推动铝模板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合作共赢机制, 论坛期间举办了"中国铝型材与建筑铝模板行业联盟体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确立了中国铝模板行业首批加入联盟单位。中国模板脚手架协会铝模板专业委员会、广东坚美、广亚铝业、广西南南铝业、广东凤铝等多家单位加入了联盟体。论坛期间还将举办“铝合金建筑模板展示会”用于企业展示产品。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