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钼都”求变

河南栾川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产学研基地建设纪实

2014年11月19日 8:23 232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位于豫西南的山城栾川不时有惊人之举,而这些都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方政府的远见卓识有莫大关系。
  2006年,栾川以钼储量206万吨,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绝对优势,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授予“中国钼都”称号,由此拉开了栾川保护和合理开发钼资源、整合钼矿企业、打造“钼业航母”的序幕。
  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后,有着“有色之城”美誉的栾川被列入全国16个重要多金属成矿带核心区域和重要的钼铅锌矿产地,成为找矿突破战略的47片整装勘查区之一,栾川的矿产地质勘查和综合研究评价进入了新阶段。
  2010年1月,栾川县政府牵头,与中国地质大学、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合作成立了栾川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产学研基地。随后的2011年11月,栾川钼钨铅锌银多金属矿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一批84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之一。而后,栾川开启了建设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产学研基地,实施“工矿强县”战略,打造矿业经济升级版的新篇章。
  今年11月8日~11日,3个院士,数十名教授、研究员,以及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地矿局和洛阳市政府的数十名厅局级领导齐聚“钼都”,在宽敞明亮、功能齐全的栾川产学研基地科研大厦举行“资源·环境·经济”栾川论坛。这标志着“中国钼都”已开始华丽转身,其产学研基地已成为栾川乃至整个豫西南地区矿业经济发展和升级转型的重要引擎和平台。
  谋势:打造产学研基地建设
  “我们在这里举办栾川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产学研基地揭牌和‘资源·环境·经济’栾川论坛,主要目的是加强豫西南重要成矿带深部找矿工作,提高矿产资源合理、科学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水平,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谈到召开此次论坛的初衷,论坛“总导演”、栾川县地质矿产局局长魏敏强表示。
  此言非虚。地处豫西南重要成矿带核心部位的栾川,是我国著名的多金属矿床矿集区,主要有钼、钨、铅、锌、金、铜等共12类50多种矿藏。特别是钼、钨储量大、品位高,是世界特大型有色金属矿床矿集区。多年来,矿业开发一直是栾川的支柱产业,矿业经济占全县国民经济的80%以上。但是,跟其他矿业城市一样,栾川的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和地质环境问题都很突出。所以,“解剖”和研究好、发挥好栾川的矿产资源特点和优势,无疑对整个豫西南乃至河南省的资源环境经济发展都有借鉴和示范意义。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实际上,栾川之所以能在全国率先建设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产学研基地,并成为国土资源部首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除特殊的矿产资源优势外,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当地政府超前的战略眼光及当地地矿局日积月累的“基本功”。近几年来,栾川县地矿局在省、市、县三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开拓思路,创新思维,外引内联,完善机制,不断加强矿业开发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地质大调查实施以来,他们积极支持配合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地质调查评价成果。他们针对自身科研力量薄弱状况,主动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主,建立了教育部地学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善谋者,谋势。尝到科研甜头、深知科技魅力的栾川县并不满足于这种松散型的“小打小闹”。在上述基础上,2010年1月,栾川县政府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步——与中国地质大学、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合作成立了栾川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产学研基地,着力打造开展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地质找矿与开发、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治理规划,实现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培养地学科技人才三大平台。
  “建设这样的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了政、产、学、研、用通道,为科研单位多出、快出大成果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同时,也利于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使许多成果短时间内就可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院长张古彬说。
  谋变:让基地成为“孵化器”
  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高26层的科研大厦及配套设施建设,门类齐全的典型矿床和矿物标本展示厅,设备一流的卫星遥感中心、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实验室,还有条件舒适的院士办公室、专家公寓及学生教学实习基地等。由栾川地矿局负责筹建的科研大厦于2011年开工,历时3年6个月,目前已顺利完成,基本满足了科研、教学与生产实践要求,初步具备了产学研基地平台功能。
  “通过3年的发展和建设,栾川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基本建成,各方面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科研大厦拔地而起,矿政管理信息系统、典型矿床展示厅、院士专家及科研人员办公室、标准信息数据库及配套服务设施已完成。”出席论坛的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对栾川在基地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是赞不绝口,称之为“走在全国的前列,具有推广示范意义”。
  而与基地建设如影相随的是多个科研项目的“落地开花”。魏敏强如数家珍地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及河南省科技厅、国土资源厅、地矿局大力支持栾川产学研工作,部署和安排了一大批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深部找矿示范研究与整装勘查项目,保障了栾川矿产资源勘查与可持续开发工作。同时,该县以基地为平台,谋划和争取各类项目、课题,发挥中国地质大学和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在地质技术方面的优势,开展地质矿产调查、评价、规划、部署和研究工作,对地质灾害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治理规划进行指导,为解决栾川矿业活动中遇到的采、选、冶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难题提供技术支撑,为栾川经济发展规划及矿政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良禽择木而栖。基地建设也引来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光顾。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翟裕生、莫宣学,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等专家、学者多次到栾川进行地质科考,就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深部找矿、三维建模、绿色矿山、地质矿山公园建设、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等进行科学研究与指导。
  “1999年以来,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栾川县地矿局等单位共同完成了国土资源大调查、省两权价款、国土资源部和科技部的地质调查评价和科技攻关项目16项,经费总额1.2亿元左右。”张古彬介绍,一是累计向国家提交大中型新发现矿产地6处和一批钼、钨、铅锌、银资源量,尤其是鱼库隐伏超大型钼钨矿产地的提交,其中,钼98万吨、钨38万吨,更加奠定了栾川的钼都地位;二是在成矿理论和矿产勘查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新进展,其中,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成果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成果获厅局级奖励;三是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四是培养研究生30余人,其中博士8人、博士后1人,培养本科生30余人、专科生70余人,有3人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5人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带头人,8人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5人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据了解,目前依托基地正在实施的项目还有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课题“栾川铅锌矿区深部资源勘查技术集成研究”,国土资源部行业专项“河南南泥湖-三道庄斑岩-矽卡岩型钼矿野外科学观测基地”、“大型矿床成矿地质背景与找矿模型研究”、“栾川铅锌银钼整装勘查区关键基础地质研究”,国家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栾川钼铅锌多金属矿集区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过程与定量评价”,河南省两权价款项目“栾川冷水-赤土店钼钨多金属矿普查”等。
  与此同时,相关研究课题还积极开展协同攻关,综合开展栾川区域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成矿过程和定量评价研究,利用高分辨率反射地震、MT和重磁探测技术及三维可视化建模方法,建立了栾川矿集区800平方千米、深度达3000米的三维地质体模型,剖析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事件时空因关系,揭示含矿地层、成矿构造和岩体的三维空间展布,建立了栾川矿集区尺度的三维地质建模和立体找矿预测技术方法,进行钼、铅锌多金属矿的大比例尺深部找矿预测研究,并进行钻探验证。据统计,相关项目现已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在部分找矿靶区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新发现大型、超大型铅锌银等多金属矿产地6处,在深部发现大型隐伏钼钨矿产地1处,划分出成矿预测区A级7个、B级3个、C级2个,预测钼钨矿3处、金矿3处、铅锌矿7处。
  “另外,‘河南南泥湖-三道庄斑岩-矽卡岩型钼矿科学基地研究’项目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组织开展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命名和建设的通知》要求,野外基地建设针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景观、现象、剖面及实物资料进行了保护,完成了10余处野外观测剖面、观测点以及2000多平方米的实物展厅、会议室、办公室建设,为地质技术人员提供了观测、交流、研究场所。”张古彬表示。
  更重要的是,基地建设促进了成果转化。据了解,国家和省财政投入开展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与科研工作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带动了栾川境内矿山企业资金投入,促进了整装勘查和矿产资源管理工作。为发挥豫西南深部找矿示范作用,中国地质调查局曾两次在栾川召开现场会。栾川整装勘查、深部找矿被纳入国家“十二五”找矿突破战略,栾川被批准作为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深度应用示范区。
  “为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栾川地矿局还牵头向省国土资源厅申报了‘栾川县矿业开发与地质环境检测地理信息研发系统’、‘栾川县矿产资源环境四维综合评价示范研究’等项目,已通过评审论证。”魏敏强激动地说。
  谋远:打造国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
  栾川的产学研基地建立以来,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找矿与科研成果,促进了成果转化,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地学人才,为栾川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在资金投入、管理机构和方式、支撑地质服务工作、项目申报等方面,产学研基地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与困难。
  “产学研基地建设面临较多困难,同时,也存在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张古彬话锋一转,一是在资源与环境并重且更重环境的形势下,栾川的地质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同等重要,解决历史遗留的或由于矿产开采造成的一些地质环境问题,越来越迫切;二是加大危机矿山找矿力度和大力推进整装勘查势在必行,后备储量不足的矿山企业和规模较小的矿权区,加强深部找矿和争取技术、资金、管理优势整合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三是多元化矿产勘查开发趋势加强,清洁能源和特种矿产勘查开发需求增加,地下水、地热能、地质旅游、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源环境综合利用蓄势待发。这些因素将为产学研基地提供广阔的工作空间。
  据了解,栾川的产学研基地建设将围绕栾川经济发展需求,以保障资源和保护地质环境为主题,坚持资源与环境并重,充分发挥产学研基地合作三方的优势,依靠重大项目和科技进步,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不断实现地质找矿与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水土修复理论创新,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全面增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完善产学研基地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完善产学研队伍管理体制,强化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矿业开发与管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真正把基地做实、做强、做大。二是加强基地科研条件建设。开展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建设栾川县矿业重点实验室,开展国土资源部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矿政管理信息系统深度应用建设,开发建设国内一流矿业综合服务监管平台。三是积极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围绕栾川钨、钼、铅锌等优势矿种、重点矿种,依托国家共建紧缺矿产资源勘查协同创新、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研究、铅锌矿区深部资源勘查技术集成研究、深部找矿示范研究等科研项目,深入开展找矿技术方法研究示范攻深找盲,积极推进栾川深部地质找矿,尤其是已有矿山深部找矿工作。四是全面拓展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服务功能。力争开展栾川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地热资源调查评价、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地质旅游资源规划研究,为改善人居环境、水土污染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提供依据。五是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以国内著名院士、专家为坚强后盾,以科技平台和科研项目为依托,深入交流与合作,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方面,培养一批地质科技领军人物,建设强大的科技团队,打造国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为实现地质找矿突破和拓宽地质服务领域提供科技支撑。
  “我们将继续深化完善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研发能力和服务水平,不仅要更好地为栾川的经济环境社会发展服务,把其建成豫西南乃至河南省的产学研平台,还要把其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魏敏强十分自信地表示。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