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稀土城

2014年11月17日 9:51 440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作者:

  近日,一位接近工信部的消息人士透露,未公布的三家整合主体公司将花落中国五矿、广晟有色和赣州稀土集团,这一结果将在年内公布。
  正当外界议论大稀土集团整合的“另一只靴子”即将落地时,看似已落地的“靴子”却蹊跷地跳了起来。首批三个整合方案获工信部备案的企业之一、扛着中央整合大旗的央企——中国铝业在四川连遭“闭门羹”。
  而与中国铝业在四川“打擂台”的是在当地深耕多年的江铜集团。全国稀土整合进入倒计时,在距离北京2500多公里、有着将近200万吨储量的稀土城里,江铜正在做最后的努力,如果不能在2015年到来之前找到继续留在这里的理由,脚下2.94公里的牦牛坪稀土开采区将前途难测。
  这场在稀土城展开的鏖战,是中国稀土行业发展的缩影。如何在国家战略、地方利益和个人命运的冰冷对峙中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是破解目前稀土整合困局的出路的一个重要命题。
  稀土城阻击战
  时间的绳索已经越勒越紧,感到紧张的还有深耕冕宁长达6年的江铜集团。
  100公里以外的德昌,中铝集团已正式入驻。德昌县只拥有大约70万吨的储量,显然无法满足一家央企的胃口,对面的冕宁才是最终的目标。
  而对江铜来说,中铝已经大兵压境。要想继续留在这里,就必须打一场阻击战。
  战争的火星始于这一年的春天。3月26日,中铝四川稀土有限公司在德昌成立,中国稀有稀土、乐山盛和稀土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汉鑫矿业发展有限公司、德昌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等正式结盟。
  这其中,中国稀有稀土是中铝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在新成立的稀土公司中持股33.5%;乐山盛和稀土是盛和资源子公司,盛和资源是四川唯一具有出口配额的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其两大新股东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和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均为财政部。
  而此前一天,3月26日,由四川江铜稀土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万凯丰稀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凉山州国有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的四川金攀西稀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并提出千亿产值目标。《四川省稀土行业整合及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工作方案》还确定,“省内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企业可自愿申请加入金攀西稀土;对于没有立项审批文件、没有通过环保核查的矿山采选和冶炼分离企业,我省将关停淘汰”。
  双方在相距100多公里的两个稀土主产区屯兵对峙,火药味十足,四川稀土整合陷入博弈。人们互相关注着对方的一举一动,稀土城的草木皆兵亦成为整个稀土整合棋局的缩影。
  但更具看点的是,两家集团背后的官方态度。在去年底中央宣布由六家稀土集团整合全国稀土资源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四川省经信委主任王海林公开表示,“未来将由江铜一家主导四川稀土的重组”,但江铜并未进入工信部的名单,这被看作是四川省政府对江铜的公开支持。
  到了3月26日,中铝四川稀土公司的成立大会上,工信部原材料司巡视员、稀土办公室主任贾银松亦公开强调,“中铝公司是国务院会议明确的四川稀土整合的牵头企业,稀土整合和集团组建工作绝不允许偏离组建六家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的大前提”。
  有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分析认为,“贾银松在四川本地做出上述表态,显然是有所指,这或许代表了工信部对四川稀土整合胶着状态的不满,也暗含了对地方政府的敲打”。
  实际上,自去年开始,四川即尝试筹建省级稀土集团整合本省资源。毕竟,在工信部圈定的六家整合企业中,除中铝和五矿,其他四家均为地方控股。“以江铜为主体,围绕上下游圈定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共同组建四川稀土集团是最可行的设想”。
  四川经信委去年8月发布了《四川省钒钛钢铁及稀土产业2013年度工作计划》显示,要推动“由四川江铜稀土、四川矿业投资、四川汉鑫、冕宁矿业、乐山盛和、乐山锐丰采选和冶炼分离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攀西轻稀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今年2月7日,国家发改委审议并正式批准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作为目前全国批准设立的唯一一个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区内包含冕宁、德昌两地,稀土资源丰富,这也为本地企业抱团组建四川稀土集团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但颇值得玩味的是,还没等到四川稀土集团有实际动作,上述圈定的本地稀土企业以及所在政府就开始分边站队,抱团变“内斗”:四川汉鑫、乐山盛和与中铝稀土结盟,德昌县国资入股;江铜稀土、凉山州国资和冕宁县走到了一起。
  兵临城下的江铜显然知道这个格局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地方政府的支持只能算是城门,一旦地方政府无法顶住压力,中铝破城之时,江铜现有的地位和资源都难保”。“曲线救国”也许是个靠谱的办法。江铜集团虽然不是工信部确定的整合企业,但其“老乡”,同属江西国资的赣州稀土集团则拥有“通关文牒”,“与赣州稀土结盟,既可以增强江铜自身的实力,又可以获得对抗中铝的武器,而赣州稀土则可借道获得四川稀土资源”。
  日前,有市场传闻称“赣州稀土集团拟引进四川金攀西稀土集团联合组建中国赣州稀土集团,方案已经上报工信部”。“这个传闻并不意外,但这相当于给工信部丢了个棘手的难题,按道理说,工信部没有理由拒绝赣州稀土引进合作伙伴的要求”,有业内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但江铜集团却又在四川与中铝稀土打得火热,而后者又是工信部支持的企业,如何抉择确实考验智慧,这大概也是赣州稀土整合方案迟迟没有出炉的原因之一吧”。
  一位接近四川地方政府的稀土业内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说,江铜和中铝都是外来企业,而江铜在四川深耕多年,当地政府人脉很深,且中铝是央企,如果中铝整合四川稀土,则由于我国分税制特点,很大一部分税收将上缴给中央,地方税收损失颇大,这也是四川地方政府多方支持江铜整合当地稀土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工信部官员曾公开表示“不搞拉郎配”,所以如何协调中铝、江铜和四川地方政府的利益纠葛,也是大稀土整合步伐较慢的根本原因。
  艰难破冰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一度在煤炭领域掀起整合狂潮的中国,一场有点迟来的整合狂潮再次发生在稀土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也仍然棘手:稀土整合多年停滞不前,WTO败诉、执行16年之久的稀土出口配额政策或将取消,黑稀土产业链仍然猖獗。
  四年前,国务院正式发布稀土等六大兼并重组重点行业政策,更早的是,地方政府如赣州等纷纷掀起了当地稀土整合行动。历经多年的曲折与坎坷,大稀土集团整合棋局现在才刚开始。
  今年初国务院批准了“5+1”大稀土整合方案,直到8月份左右,包钢稀土、中国铝业和厦门钨业三家企业上市公司纷纷公告其整合方案已获工信部备案,而另外三家包括中国五矿、广晟有色和赣州稀土集团的方案被传正在论证中。
  连日来,一直处于“风暴眼”的工信部稀土办公室的一位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说,“稀土大集团整合的事儿太过敏感,暂时并不想多说”。
  隶属于工信部的中国稀土工业协会一位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证实,“近日工信部频频召开会议,讨论大稀土集团整合的事,试图尽快推出后三家整合主体”。
  2010年稀土主管机构从发改委稀土处变更为工信部原材料司下的一个处室,一年后的2011年该处室升格为司局级的稀土办公室,牵头大稀土整合工作。伴随着绝大部分稀土原材料出口、国内私采乱挖和恶性竞争导致价格低迷等诸多弊病,国务院对稀土大集团整合的重视程度持续飙升,各种政策频频出台,尤其是大稀土整合政策,时至今日作为牵头单位,工信部已然骑虎难下。
  一位接近工信部的消息人士对经济观察报独家透露,“未公布的那三家整合主体公司与之前不会发生变化,而且可能在年内公布结果”。然而外界看似可以主宰稀土企业命运的工信部背后却“压力山大”,为稀土常年形成的多方复杂利益纠葛所困,难以快速重新分配这块“大蛋糕”。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资源经济管理研究室副主任李瑞军告诉经济观察报,WTO败诉意味着“我国稀土出口配额政策和出口关税或将于2015年有大变化,再加上多年来年年严打却持续猖獗的黑稀土产业链,诸多因素倒逼着大稀土集团整合推进”。
  工信部也做了一个基本的判断,WTO诉讼案后期,明年稀土相关的出口配额进行调整以后会对市场产生冲击,困难点将会在明年一季度。
  今年8月,工信部下发文件,中国铝业公司以其控股的中国稀有稀土有限公司为整合主体,重点整合广西、江苏、山东、四川等省(区)的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综合利用企业。而厦门钨业主要负责福建省内稀土整合,广晟有色的整合势力范围则集中在广东省内。
  百川资讯稀土行业分析师杜帅兵发现,“最近有不少做稀土的私营企业老板主动找到六大稀土集团希望被并购或者彻底出售企业”。
  不过,王强(化名)是江苏一家稀土分离企业老板,今年以来行情不好,公司一直都是干一阵歇一阵,加上国家大稀土整合的压力,他便主动找到中铝集团设在江苏的稀土公司期望“被收购”,却意外地遭到了拒绝。与王强有类似遭遇的,还有江苏省20多家稀土分离公司,这些公司规模都在年产2000-3000吨,属于中型产能规模企业。
  王强经过问询才清楚,中铝只整合那些通过环评和拥有指令性生产计划指标的企业。而王强知道未来公司被环保部以新的稀土环保法规淘汰的可能性非常大,他只能边干边观望。
  王强表示,稀土开采分离企业都比较小、有的技术比较落后,原来一套生产线需要200-300个工人,而新生产线仅需要80人左右,加上企业负债等包袱,反而出现整合一个企业不如新建一个工厂的成本小的情况。对此类企业大集团有的并不乐意整合。
  值得关注的是,曾经地方上有稀土采矿优先权,2012年国土资源部通过将稀土采矿权从113个减到67个来遏制私挖乱采现象,试图改变这个状况。但是截至目前,绝大多数采矿权依然掌握在地方企业手中,地方政府并不想放弃这块利益。这也是大稀土整合的一大难题。

责任编辑:李峒峒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