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产业链整合大潮涌动
2014年06月24日 11:27 5072次浏览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分类: 稀土
汽车电气化催生上游变革 锂电池产业链整合大潮涌动
“中国的锂电池行业正在发生巨变。但这一巨变的表面是静悄悄的,就好比此前银行存款一夜之间很大比例都转移到余额宝一样,虽然表面看来发生在倏然之间,但实际上支付宝公司早已经磨刀很久,只不过多数人都后知后觉而已。”中兴派能公司总经理袁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这在锂电池行业将是很可怕的事情,但巨变确实正在到来,锂电池产业链企业应该做好准备。”
袁巍所言的锂电池产业的重大变革,首先是汽车电气化给锂电池厂商所带来的重大机遇与挑战。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1-5月,中国锂电池的消费终端已经发生显着变化,其中,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消耗锂电池的占比分别下降2%和4%,平板电脑消耗占比上升1%,电动车和储能分别上升4%和1%。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整个锂电产业垂直与横向整合近来也开始热潮涌动。中银国际相关分析师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锂离子电池正在从电子消费领域走进汽车工业体系,由于应用环境和工业体系标准的差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动下,锂离子电池产业将加速发生变革,最先拥有汽车工业标准体系同时最先具备满足汽车使用要求产品生产能力的企业,将最先享受到产业变革带来的红利。
应用领域拓展 锂电池产业发展逻辑生变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2014年第五届高工锂电产业高峰论坛上获悉,2014年前5月,中国锂电池的消费终端已经发生显着变化,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消耗锂电池的占比出现下降,而平板电脑尤其是电动车市场的消耗则出现较大幅度提升。有业内人士惊叹:“这在前十年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结构性行情’。”
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张小飞分析指出,锂电池应用市场此消彼长的背后,实际上是相关产业链市场前景的变化。一方面,3C产品内生结构已经发生改变,平板电脑正在逐步取代笔记本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增长速度远高于3C数码的速度,或将成为锂电池未来最主要的应用市场之一。“我个人判断,动力电池未来5年内将迎来繁荣期。”
但并非所有企业都看好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短期应用前景。主营汽车动力电池制造与销售的四川兴能公司总经理程杰用焦灼与梗阻来形容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去年以来,国务院、各地政府、工信部、国家电网公司分别颁布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颠覆性政策,但在轰轰烈烈的预期前面,我却没有感到纯电动汽车这个市场真正做起来。”
程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梗阻”因素还有很多,包括技术因素方面的安全和续航里程问题,政策因素方面的地方保护和充电电价问题,成本因素方面的电池成本和价格问题等。“国家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如同给婴儿吃的奶,早晚会取消,补贴撤出之后,这个孩子是否会真正长大呢?这是需要锂电池产业链所有企业去思考的问题。”
“整体来看,动力汽车的需求预期已经起来,但是目前量不大,国内企业对动力电池均报有预期,认为未来新增需求主要来自于动力企业及可穿戴设备。”深圳市某新材料公司总经理介绍说,随着特斯拉近来一反常规的公开专利,电动汽车市场的大门已经被吹开得越来越大,下游广阔的市场正在倒逼锂电池行业向更加经济实用的角度演进。
“摩尔定律下的电子消费品行业与保守严谨的汽车工业的差异,使3C电池与汽车动力电池在产品更新周期、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形成显着性差异。锂电池这种应用领域的变化,带来了产业发展逻辑的变化。”中银国际电力设备与新能源相关分析师表示,汽车动力电池产品并不会像电子消费品中的电池追求性能的快速变化,反而更加强调过程生产的一致性、可靠性。因此,生产企业出色的过程控制能力,将会是其在汽车动力电池市场中的关键竞争力。
与此伴随的是,随着锂电池性价比不断提升,加之各国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正快速增长的全球电动汽车产量也将拉动巨大的锂电池材料需求。在锂电产业高峰论坛上,有嘉宾指出,目前电池材料整体来看仍处于下降趋势,但部分新品种有望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宽而重生。以负极材料为例,有业内人士指出,3C产品中广泛使用的石墨负极在动力电池中依然保持成本和能量密度的优势,但是人造石墨由于在使用寿命、快速充放电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将在汽车动力电池中越来越被广泛应用。
产业资本关注 并购动作频出
中兴派能公司总经理袁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说,锂电池在汽车领域应用程度的深入,催生电池技术取得一系列改进。“最先问世的是铅酸电池,这种电池今天仍然广泛应用于汽车,但由于其个头庞大且极不环保,实现锂电池替换是必然趋势;接着出现了镍镉(NiCad)电池,这种可充电电池开启了便携式技术唱主角的新时代,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等移动设备还有遥控汽车多采用这种电池;再后来出现了镍氢(NiMH)电池,电池容量或能量密度大概翻了一番;现在现代化的设备和电动汽车普遍使用锂离子(Li-ion)电池。”
但相关专家表示,这并不意味着锂电池作为动力电池终极目标的实现,实际上锂电池依然在迎接名字越来越复杂的电池技术。“比如锂镍锰钴氧(LiNiMnCo)电池,这种材料的特性很复杂,其他备受瞩目的几种电池还包括锂氧气电池和锂硫电池等。”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在锂电池作为汽车动力电池大踏步前进的同时,已经有不少产业资本开始对相关产业高度关注,其中部分龙头企业更是开始在并购方面动作频出,大有将整个锂电池产业链搅动成一潭“活水”的态势。
万向集团俨然成为极力拓展电动汽车锂电池产业的“开路先锋”。为解锂电池技术困局,去年万向集团花了2.56亿美元将美国电池厂商A123纳入旗下。日前,后者在大洋彼岸也有了新动作,从莱顿能源公司(Leyden Energy Inc.)手中收购了20多项电池技术用于汽车锂电池生产。公开资料显示,此次交易包含20多项技术专利以及部分莱顿能源公司员工,这些员工将加入到A123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研究机构中。
业内人士介绍说,莱顿能源公司的不易燃电解液以及钛酸锂技术能够实现快速的充放电,这些技术可以被用于汽车电池中。万向集团本次收购与数年前宣布投资13.65亿元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和锂电池生产基地实际上一脉相承。
上市公司方面同样出现大手笔动作。路翔股份推出的定增预案显示,公司拟现金1.69亿元购买东莞市德瑞精密设备有限公司65%股权,延伸公司锂产业链;同时,拟以14.63元每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3100万股,以募集配套资金。方案实施后,公司二股东融捷投资将成为控股股东,由此比亚迪创始人之一、副董事长吕向阳及妻子张长虹,将合计控制路翔股份24.66%股权,取代柯荣卿成为实际控制人。
此番易主,对于发力锂战略的路翔股份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吕向阳的入主,无非是看上了路翔股份的锂电池产业链资源。有分析认为,重整后的路翔股份主业将变为锂电池的上游,而比亚迪目前则生产锂电池、电动汽车等,因此这或许代表着吕向阳正在跳出比亚迪进行行业内资源整合。
多因素叠加 新一轮整合热潮涌动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近来上市公司定增与并购公告发现,锂电池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已经开始暗流涌动,且正在成为企业间并购的主流。
上游材料方面,雅化集团去年12月底曾宣布将以自筹资金3亿元向国内最大的基础锂盐生产企业之一四川国理锂材料有限公司增资,认购其新增股本中的4166.67万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2014年4月,天齐锂业(0.00,0.000,0.00%)也发布公告,拟以1.22亿美元现金方式收购银河锂业国际100%股权,借此扩张锂加工版图。
中游加工制造方面,2013年1月,万向集团宣布拟以2.5亿美元收购美国A123公司,作为公司电动车战略的重要一步;而2014年3月,日本电气公司NEC又动用1亿美元收购万向集团A123系统公司能源解决方案业务部。
下游方面的整合更是快速而高效。北汽从2013年9月开始,首先与韩国SK组建了合资电池企业,用于解决北汽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以及安全性能的问题;随后对新能源(1199.28,1.440,0.12%)汽车有限公司进行改组,单独成立由集团直接领导的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月,北汽集团又与美国Atieva公司签署股份认购协议,北汽集团将认购Atieva公司全部股份的25.02%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而比亚迪(47.38,0.580,1.24%)也在今年6月和中科招商联合成立了15亿元的产业基金,为并购备足弹药。
生意社相关分析师对分析认为,我国锂电池产业链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专业化程度高、分工明晰的产业链体系。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材料厂商为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上游企业,为锂离子电芯厂商提供原材料。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中游企业为锂离子电芯厂商、锂离子电池模组厂商,电芯厂商使用上游电芯材料厂商提供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生产出不同规格、不同容量的锂离子电芯产品;模组厂商根据下游客户产品的不同性能、使用要求选择不同的锂离子电芯、不同的电源管理系统方案、不同的精密结构件、不同的制造工艺等进行锂离子电池模组的设计与生产。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下游应用包括传统数码领域、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
2013年我国锂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大材料生产企业数量总共有336家,比2012年增加21家(新增30家,退出9家)。2013年新增材料企业数量不如前几年,反映出锂电材料的投资增长趋缓,投资更多的流向中下游。与此同时,我国锂电池企业相对更为分散,2013年仅占全球锂电池市场份额的29%,且前瞻性技术几乎空白,只能沦为加工厂。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电池上游材料和设备价格都出现快速下降的趋势。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向中国证券报记者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1-6月,中国锂电正极材料总产量为3.22万吨,同比增长29%;负极材料为2.23万吨,同比增长33%。但正负极材料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行,且下半年下降趋势依然。以隔膜为例,由于出口带动,隔膜产品生产量同比增长41%,但是价格下滑幅度也成为所有材料中最大的品种,其中干法隔膜均价降至3.2元/平米,湿法隔膜下降5元/平米。
业内专家表示,一方面这有利于降低电池整体制造成本,另一方面也造成低端产品泛滥,阶段性产能过剩严重,行业竞争加剧。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罗焕塔分析指出,整体来看,锂电池的情况会和以前一样,但是未来行业新一轮整合会非常快速,无论是通过并购,还是选择关闭,在2014年必然要做出决定。“虽然锂电池产业仍然保持上升势头,但增速已经出现明显下滑,并且力量过于分散,并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力。通过一系列的并购与整合,中国锂电产业和应用有望重新焕发生机。”
电动汽车电池梯次利用 扶持政策正在酝酿出台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国家相关部门正在酝酿出台措施扶持汽车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这标志着国家针对新能源(1199.28,1.440,0.12%)汽车的扶持政策开始关注“后市场”方面。业内预计,随着中国电动汽车的大力发展,针对其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等方面的相关配套政策有望不日出台。
根据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规划,预计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巨大的增量空间下,由于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是动力电池,随着动力电池使用寿命的结束,从电动汽车上报废下来的动力电池将大量存在。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说,这些报废的动力电池制造工艺先进,即使报废以后仍然保持很高的安全性和电性能,有必要采用梯次利用的方式实现废旧动力电池的资源利用最大化。
有专业技术人员解释说,当电池只能充满原有电容量80%的时候,就不再适合继续在电动汽车上使用。通过梯次利用,二次的动力电池可以有其他用途,如安装在建筑使用的太阳能光伏储能系统中,辅助可再生能源的稳定输出、利用充放功能进行调峰、可以用作备用电源及不间断电源(UPS)等。这其中存在极大的市场空间。
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企业都在致力于动力电池的余能研究,纷纷投入资金上马了梯次利用研究项目,但是进展相对缓慢。在第五届高工锂电产业高峰论坛上,不少业内专家表示,梯次利用将是锂电池产业界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视角。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部分省份在推动电动汽车梯次利用方面已经抢先起跑。以国网浙江电力公司为例,公司于2013年编制完成了《动力电池电动自行车梯次利用技术方案》,对电动汽车报废电池的电芯进行重组,改造成用于48伏电动自行车的动力电源,实现节能减排。同时,国网浙江电力加强全省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监控总体规划,加快省级运营监控中心建设,计划年底前建成全省统一的运营监控调度和数据中心。该中心将充分利用物联网、智能电网技术,实现车辆自动识别、车辆运行状态实时监测、电池定位管理、电池动态监视等功能。
锂电“国标”亟待建立
从手机、移动电源等消费电子产品的电池爆炸,到比亚迪等纯电动汽车的偶然起火,锂电产品事故频发背后,一方面折射出锂电行业市场正在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则是整个行业截至目前依然没有形成可约束性标准的写照。
有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3C数码,还是在动力电池领域,从材料、电芯、PACK,再到电池的整个产业链,都存在行业标准的局限性和执行不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限制中国锂电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尽管从局部来看,中国锂电行业并不缺乏一些零散的标准,比如在移动电话锂电池方面,GB/T18287-2013《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及蓄电池组总规范》已经发布,并于去年9月15日实施;在动力电池领域,《QC/T 9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行业标准早已制定完成,进一步的细化完善也在进行之中。然而从全局来看,中国锂电行业缺乏一个着眼全局、从锂电池产业链开始规范的准入标准。业内分析认为,全局标准的缺位,是导致目前中国锂电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乱象的直接原因。
除了产品的负面效应不断,标准的缺失对整个锂电池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更甚。正因为锂电行业对锂电池的准入缺乏严格有效的标准,中国的锂电池市场一直以来呈现出小而分散的状态。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锂电池企业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增加了170多家,总数量超过300家以上。其中,圆柱电池企业新增100家,软包电池企业新增70家,这其中部分企业是由原来的铝壳企业转产而来。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的无序增多,直接带来的后果便是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高端软包产品的定价在10元/AH以上,中端产品定价在7-8元/AH,低端产品定价在5元/AH左右。中国软包产品价格差距非常大,隐藏在背后的是质量良莠不齐、产品标准不一。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相关职能部门对锂电池市场监管的缺失,这也导致隐藏安全隐患的锂电池产品进入消费市场流通。
随着中国动力锂电池市场的逐步启动,统一标准和规范的缺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正日益显现。与数码消费市场的小型锂电池多而杂、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相比,动力锂电池的发展情况更为令人堪忧。因为中国不同车企的电池路线、电池的规格和对电池的测评要求各不相同,极大地增加了电池厂的研发制造成本。正是因为缺乏标准和着重点,动力电池企业为满足车企的需求,就不得不生产尺寸、容量和电压各不相同的动力电池。而型号过多使相对产量过度分散,直接导致动力锂电池企业的成本控制压力大增,间接上也让电动汽车的整体成本居高不下。有基于此,有业内人士断言,在动力电池标准缺失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要想在两年内达到30万辆的销售目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少专家表示,锂电产品规范标准体系建立的时间窗口正在到来。随着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整合的加剧,将有利于引导市场化产品规范的建立,真正起到市场调控的作用,建立市场准入规范。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