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虽败诉,稀土风险依然在

2014年05月22日 14:41 959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如果是为了保护环境,中国应该采取措施限制国内生产,而不是限制出口。”
  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委员会在2014年3月下旬提出的报告中裁定,中国的稀土出口限制政策违反了有关贸易协定。随后,中国以不服判决为由向高级委员会提交了上诉文件。WTO预定在2014年夏季之前作出最终裁定,维持初裁的可能性很高。
  HV(混合动力车)、EV(纯电动汽车)、风力发电、平板电视、智能手机,等等,这些高科技设备的生产都离不开稀土。2010年因产量占全球9成以上的中国限制稀土出口而让日本产业界感到不安的事件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那么,WTO的裁定会让日本的稀土危机完全成为过去吗?
  中国再次限制稀土出口
  中国是在2000年之后开始加强稀土出口限制的。虽然理由是保护资源和环境,但实际上却将其用作了外交工具。
  2010年中国暂停对日出口稀土就能证明这一点。因在钓鱼岛海域发生撞船事件而导致中日关系对立时,中国政府就停止对日出口稀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日制裁。
  中国重新对日出口稀土后,不仅提高了关税,而且大幅限制了出口量。结果导致稀土价格暴涨至原来的10~25倍,让日本的用户企业为采购疲于奔命。后来稀土价格又暴跌,目前已下滑至接近于2010年以前的水平。原因是因为很多日本企业在价格上涨的趋势下一度大量采购,产生了大量库存。
  有段时间也有人担心库存的稀土用完后价格会再涨上去。而此次中国的稀土出口限制政策被WTO叫停后,让很多人放下心来,认为稀土问题已经解决。
  不过,一名熟悉中国情况的人士却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中国出现了向稀土企业征收‘环保税’的意向。如果这样做,实际上就与限制出口没什么差别。”
  向日本等国家出口稀土时会加上环保税,而中国国内使用稀土时,则会放出不加环保税的政府储备。尽管还要看环保税的高低,但如果中国真的实施这样的政策,日本企业可能会再次不得不购买高价稀土。
  其实,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增加稀土储备了。尽管中国稀土出口量在2011年以后持续减少,但2013年离子吸附矿等主要稀土矿山的开采量仍达到了9.38万吨,比2012年增加23%。估计这是因为中国为扩大储备而增加了产量。
  中国政府对稀土行业的重组也可能会导致价格上涨。中国打算在2014年内把经营稀土的企业限定在中铝等六家大型集团企业,目的是通过淘汰小规模企业来阻止低价竞争。
  受中国稀土出口限制政策的影响,日本企业深切地感受到了稀土受中国控制的风险,于是加快了替代技术的开发和采购地的多样化的进程,但最近这些措施逐渐停了下来。
  因为目前稀土价格一直处于低位稳定状态,很多企业开始认为,“与其急于让替代技术早日实用化,不如把精力放在消除库存上”(某磁铁用合金厂商)。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发布了稀土替代技术,比如日本大同特殊钢就开发出了不使用稀土镝的磁铁。不过,要解决成本等方面的问题,使这些替代技术真正普及,估计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日本企业打着摆脱对中国的依赖的旗号,在2011年以后纷纷宣布要开发新资源或扩大采购地,但这些项目并未能按计划推进。
  稀土资源开发出现停滞
  丰田通商是一家以丰田为主要客户、积极采取措施来确保稀土权益的公司。该公司表示,“很遗憾,稀土项目都没有进入正式生产阶段”。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该公司计划在印度、越南及印度尼西亚等地进行稀土生产。这些项目原定于2013年开始生产,但都未如期实现。
  住友商事的情况也一样。该公司与哈萨克斯坦的国有核能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计划开展利用铀矿石残渣回收稀土的业务。该项目本应在2013年开始正式生产,但该公司称,“目前还处于技术验证阶段,后面的事情尚未确定”。美国钼矿公司(Molycorp)也计划开发作为日本用稀土供应基地而备受期待的“Mountain Pass矿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但“项目比原计划推迟了一年多。”
  也有观点认为,上述稀土开发计划纷纷推迟的原因是,这些项目的盈利性因稀土价格下滑而变得艰难,各公司对资源开发的热情减弱。这样下去,对于依然坚持 “今后也会将稀土视作战略资源”这一强硬态度的中国政府而言,稀土可能会再次被当做制裁日本的工具。
  其实,日本已经在南鸟岛附近海域发现了“稀土泥”。这种稀土泥含有丰富的镝(是提高HV及EV用马达性能不可缺少的稀土)等重稀土元素。这里还具有另一个优点,那就是在陆地上开采稀土时面临的放射性废弃物等环境风险几乎不存在。
  不过,要从水深超过5000m的深海开采稀土,必须解决盈利性等问题。为了使这些稀土能被使用,还要进行开采方法等技术革新,这方面存在不小的困难。
  稀土是日本制造业不可缺少的资源,但不能容易采购得到的状况依旧没有改变。在中日关系看不到好转迹象的形势下,日本要防止稀土危机再次到来,就必须政府与企业合力,不能停下为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而进行的努力。(作者:林 英树,山崎 良兵,日经技术在线!供稿)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