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铁矿如何起死回生
2014年01月20日 11:26 8292次浏览 来源: 财经 分类: 黑色金属
2013年12月2日,西澳大利亚盛夏晴空万里。在小镇卡拉沙西南100公里的普雷斯顿海角港,“MAGNETIC II”号驳船装载着4万吨铁精粉,被牵引着缓缓驶出码头。负责收尾的“PB GIBSON”号拖船在海中央表演甩尾,并鸣笛庆祝,岸边身着明黄色中信集团工作服的围观者人声鼎沸。
中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兼中信泰富(00267.HK)主席常振明与西澳洲长科林·巴内特(Colin Barnett)站在人群中央,举起手中刚刚按下的汽笛,宣告中澳磁铁矿项目(Sino Iron Project)首船装运成功。这批铁精粉将被转运到等候在10公里外的迷你好望角型散货船上,然后被运至中信泰富特钢位于中国江苏省江都市的球团厂。
中澳铁矿项目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在海外矿产资源领域最大的投资项目,也是澳大利亚资源领域为数不多的中资100%控股项目,还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绿地投资”项目。
面对媒体镜头,巴内特露出标志性的笑容。旁边的常振明低头翻看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是来自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的短信:“首船启运是对澳大利亚和我们的采矿业充满信心的力证。”
但这位57岁的董事长难言喜悦。中澳铁矿项目开工于2006年,原计划投资42亿美元,于2009年建成投产。但项目开工后,投资一路水涨船高,几度陷于停顿,直至七年后才装运首船矿石,此时资本金投入已近百亿美元。该项目要彻底完工,仍需追加投资。
这桩始于金融危机前夕的海外资源投资,一度被认为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典型失败案例,饱受行业和资本市场质疑。但有别于中钢集团中西部矿业(601168,股吧)、中冶集团兰伯特角等撂荒的铁矿项目,中澳铁矿最终在常振明的坚持下实现投产,初步起死回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冶金行业专家刘 认为,中信泰富的这个项目将被载入铁矿石采掘行业的史册。该观点广为业内认同,不仅因为该项目的规模,更因为其中的教训。
致命超支
项目选矿主工艺流程的工程总承包合同总额最初为17.5亿美元,到2011年12月30日增至34.07亿美元,这还只是建成两条生产线的金额。
普雷斯顿广袤的红土地上,一条相对平坦的道路将稀疏分布的灌木丛一分为二。2013年底,徐金梧坐在开往中澳铁矿项目工地的大巴上,心事沉沉。
徐是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冶金设备学会理事长,2012年底成为中信泰富独立非执行董事,他的职业生涯都在钢铁行业度过,考察过国内外不计其数的矿山项目。
当他第一次站到观望台,俯瞰中澳铁矿全景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两台七层楼高、每台1500吨的破碎机,镶嵌于矿区高耸的岩壁之中。有世界载重“冠军”之称的特雷克斯MT6300型重载矿车,一次将360吨原矿由破碎机顶端倾注而入,矿石初次破碎后,从机器底部被两条皮带传送机送至选矿厂。
选矿厂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拥有全球最大、直径12米的自磨机和直径7.9米的球磨机,能够将经过初级破碎的矿石磨细,并通过三段磁选工艺,由矿浆管道输送至港口进行脱水和装运。
现场一位选矿厂的外籍工作人员告诉《财经》(博客,微博)记者,一台球磨机的造价就达1500万澳元,但在铁矿石供不应求的时候,“这些庞然大物就像是印钞机”。
中澳铁矿是澳大利亚矿业史上最大的磁铁矿开发项目,整个选矿工艺由六条生产线构成,每条生产线年设计生产能力为400万吨品位为66%的铁精矿粉。
截至目前,该项目共有两条生产线建成。第一条于2012年11月完工,此后耗时近一年调试完毕,第二条则正在进行带料试车。第三至第六条生产线的全部磨机已安装在基座上,后续工程的土建和安装均已开始,目前暂无确切的投产时间表。
该项目已经建成了为六条生产线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辅助设施,包括45万千瓦的燃气发电厂、日处理量为14万吨的海水淡化厂、30公里的矿浆及淡水输送管道通廊、年吞土量为4000万吨的港口和职工营地等。
在首船装运日,中信泰富总裁兼中信泰富矿业董事长张极井表示,项目总投资是80多亿美元,而2013年2月底的业绩发布会上,常振明曾表示,中信泰富已投资91亿美元,其中68亿美元为建设费用。
针对数字之间的差异,一位中信泰富内部人士解释称,是源于统计口径不同,即工程造价和总资本支出的区别。
此前,由于项目数度延期和大幅超支,资本市场对其已丧失耐心,中信泰富的H股股价不断下行,2013年8月,标普评级将中信泰富长期企业信用评级由“BB+”下调至“BB”。
装运首船铁精粉的当日,中信泰富股价上涨6.98%,此后又创下近九个月来的新高。杰富瑞投资银行(Jefferies&C)在2013年12月的一份报告中称,首运成功对中信泰富来说是一个里程碑,这证明了该项目在磨选工艺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同时也加强了资本市场对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信心。
穆迪评级的高翔称,预计到2015年,中澳铁矿项目的六条生产线可以全部投入营运。此前,公司的财务状况都会一直保持疲弱。未来一年至两年内,中信泰富需要继续借债,因为前两条生产线所产生的现金流,不足以应付后四条生产线的资本支出。
高盛推测中澳铁矿项目的总投资为12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则认为在100亿至110亿美元间,投行们都将2012年作为中信泰富资本投入的峰值年。
中信泰富最初于2007年与中冶签订工程总承包(EPC)合同,后者负责整个项目的选矿主工艺流程六条生产线的建设,合同总额17.5亿美元。
此后中冶几易其价,到2011年12月30日合同金额增至34.07亿美元,这还只是建成两条生产线的金额。与此同时,中治也垫付了大量资金。对于项目建设实际发生的总成本,中信和中冶同意用独立第三方对项目进行审计并将参照审计结果进行协商确定费用分担以办理工程结算。
为了筹措资本,从2006年开始,中信泰富开始大量融资,并出售非核心资产,包括国泰航空、北方联合电力、中信国安(000839,股吧)等,套现资金主要用于中澳铁矿项目近几年的资本支出。至2012年底,中信泰富的总负债达到1166亿港元。
2013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中信泰富每股盈利1.22港元,同比下跌19%,虽然能源业务和特钢效益有所提升,却被铁矿开采业务的11亿港元亏损拖累。
最硬的矿石
虽然中国拥有成熟的磁铁矿选矿技术,但即使中国最有经验的钢铁企业,也没有开发如此大规模磁铁矿的经验。外国专家认为,该项目从技术层面上讲非常困难。
中澳铁矿项目是典型的“三边”工程,边施工、边设计、边修改。这种本意节省投资的“中国式打法”,在工程质量、环境保护、劳工保护等方面监管异常严格的澳大利亚,往往意味着难以估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澳大利亚铁矿石产业一直以开采和出口高品位赤铁矿为主。这种赤铁矿铁含量较高,只需简单的破碎筛选即可直接用于钢铁生产。而中澳项目的磁铁矿铁含量较低,只有经过选矿后才能用于钢铁生产。选矿工艺包括破碎、筛选、研磨、分选和过滤,即使中国最有经验的钢铁企业,也没有开发如此大规模磁铁矿的经验和能力。
常振明当时曾拿着矿石样品找到鞍钢集团,鞍钢试验之后答复“矿石太硬,磨不出来”。曾就职于力拓、英美资源等知名矿商,拥有37年采矿经验的马飞高(Mike Elliott),也认为该项目从技术层面上讲近乎不可能开采。
中信泰富进行自磨试验时,机器运转一两个小时,矿石就能把磨机的漏斗砸穿。
按照正规程序,项目第一步应先将若干吨矿石样本运回国内进行大规模工业化试验、论证,而在中澳铁矿项目中,这个重要环节存在缺失。
技术上未曾预料到的巨大难度,金融危机下自身难保的钢铁企业,全球低迷的矿价,多重打击令彼时的中信泰富孤立无援。然而,常振明接手中澳项目时,围绕该项目的投资已超过30亿美元,中信泰富进退维谷。
2008年10月,中信泰富爆出澳元衍生品交易巨亏155亿港元事件,不久,时任主席荣智健引咎辞职,常振明临危受命。
常振明对《财经》记者坦言,2009年中信集团重组中信泰富时,曾对如何处理中澳铁矿项目有过一番激烈讨论。
中信集团当时希望把该矿的部分股权出售给钢铁企业,自己仅保留约50%股权,这样可以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但当时谁也不敢接这个烫手山芋。
常振明只能自力更生。2009年,他调派华东一、刘树纯等中信建设骨干支援澳洲项目。他们有在阿尔及利亚、安哥拉等地管理大型项目的丰富经验。
但对于没有直接采矿业经验的中信新团队而言,该项目的复杂程度超出想象。
常振明原本是做金融出身,并无采矿经验,于是四处求教。他多次了解中铁建发生巨亏的沙特麦加轻轨项目以及中铁波兰高速公路项目,与工程人员和第三方探讨项目建设经验。他还找到国内有铁矿石开采,尤其是有磁铁矿采选经验的钢厂,就技术瓶颈问题进行研究。最终,中信方面逐步找到技术症结所在,与合作伙伴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发攻关和设备调试,以适应澳洲铁矿的特性。
中信泰富矿业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刘树纯已经在中澳项目鏖战4年。他开玩笑说,自己每天都在祈祷,希望第二天机器运转正常,所有一切顺利。这名身高超过一米八的彪形大汉是同济大学工程学硕士,曾参与中东、委内瑞拉和中国等多个大型工程项目。
“所有工作都已启动,但由于是全新的工艺,整个矿的设计、施工是否能够成功,还没有被证明。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把它建成。”常振明对《财经》记者说。直到2013年底,当第一批矿石运出港口的时候,才证明中澳铁矿的磨选技术是可行的。简单地说,这个项目最终采用的铁矿石磨选技术和设备组合,可以解决硬度极高的矿石打磨,但相关技术和设备投入亦高于一般铁矿石的磨选。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