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全球铅市全局看中国铅市近年概况
2014年01月09日 10:50 4085次浏览 来源: 中商情报网 分类: 铅锌资讯
中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矿山铅和精炼铅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精炼铅消费国,由于国内精炼铅消费量急剧上升,中国全球最大精炼铅出口国的地位已经被澳大利亚所取代。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精炼铅出口国,是全球第二大矿山铅生产国,其精炼铅生产与消费得也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均位列全球第二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精炼铅进口国,同时也是全球第三大矿山铅和精炼铅生产国,美国的铅消费以再生铅为主,其精炼铅消费量相对较少。
随着经济的复苏以及汽车、通讯工业的稳步好转,西方发达国家的精铅消费增长较快,明显大于其产量的增加,进而促使其铅市场由供应过剩转为短缺。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铅市场的供需结构改善不甚明显,依旧未摆脱供应过剩的局面。国际铅锌研究小组(ILZSG)报告显示,2010 年全球精铅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938.9万吨和922.0万吨,其中,欧洲精铅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171.6万吨和163.7万吨,美国精铅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125.2万吨和144.1万吨,中国精铅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392.0万吨和375.0万吨,全球供应短缺16.9万吨。2011年全球精铅产量为1,000.2万吨,同比增加6.53%,消费量为958.9万吨,同比增加4.00%,供应过剩41.3万吨,其中欧洲精铅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175.0万吨和162.6万吨,美国精铅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129.6万吨和157.8万吨,中国精铅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426.2万吨和400.5万吨。2011年全球铅过剩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铅产量增长过快,而消费增长低于市场预期。2012年,全球精铅产量和消费量为1,063.1万吨和1,043.5万吨,同比增长0.35%和0.16%,全球供应过剩19.6万吨,其中中国市场过剩13.6万吨,其中,2012年欧洲累计精铅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177.1万吨和157.9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32%和下降2.41%,美国精铅产量和消费量为129.4万吨和158.9万吨,分别同比增长3.77%和3.79%,中国精铅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464.6万吨和451万吨,同比增长9.01和12.61%。2013年1-4月,全球铅生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346万吨和358.8万吨,分别同比增长5.7%和8.9%;其中,中国铅生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146.4万吨和150.1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6.7%和13.1%。
市场供应过剩的精铅一是流向了 LME仓库,进而促使LME铅库存屡创新高,2011年1-10月,全球精铅供应过剩量约为49.2万吨。其中,LME铅库存增加量近18万吨,上海期货交易所新增铅库存约5.3万吨。2011年以来,受中国精铅下游消费行业经历环保整治、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以及欧洲债务危机导致需求疲弱等影响,全球铅市场供应过剩量呈现逐月增加之势。全球铅库存总体不断攀升,屡创新高,2011年10月中旬LME铅库存最高曾至38.5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不断攀升的库存水平一定程度上打压铅价的上行空间。
截止2012年11月底,LME铅库存达36.2万吨,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不过进入12月份,全球多个国家遭遇多年罕见的极寒天气,铅需求增加,LME库存再度下降,12月底时至32.0万吨,1月底是已回落至30万吨整数关口下方至29.1万吨。1月份LME铅库存的回落也对当月伦铅价格走高形成支撑。
2013年以来,全球铅市场的短缺情况非常直观地体现在LME铅库存的回落上,LME铅库存总量自年初的31.8万吨持续回落,尤其是5月份以来,每天平均以大约2,000吨的速度在下降,5月份库存的持续回落有力地支撑了铅价上扬,铅基本面的金属属性开始显现。截止到6月底,LME铅库存量已下降至19.8万吨,较年初下降幅度达37%。
根据国际铅锌研究(ILZSG)最新公布的数据并经安泰科修正,2012 年,全球铅精矿产量为 494 万吨,累计同比增幅为 6.35%,产量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中国,中国 2012 年铅精矿产量为 260 万吨,同比增长 10.26%,除玻利维亚铅精矿产量与去年同期的 8.3 万吨持平外,其他国家铅精矿产量增长幅度均大幅低于全球平均增长水平,印度、加拿大等国甚至出现下降。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