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政大考河南铅冶炼企企
2014年01月09日 10:6 6651次浏览 来源: 大河报 分类: 铅锌资讯
在遭遇了2009年环境危机和2012年准入制度的两道门后,铅行业再遇大坎。近日,环保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修改单,增设了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业内人士表示,该举措将使本已因排放治理和产能过剩而被挤到边缘地带的铅工业得到洗牌机遇,也会因相关制度和行业布局的不完善,而出现一股“关门”潮。
新政出台,铅工业环境标准再升级
在出台了多项污染治理规范之后,如今大气排放限值成为国家整治铅企的新目标。1月1日,环保部与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修改单开始施行,箭头直指铅生产污染治理的薄弱环节。
铅生产作为污染较大的工业生产,历来都是国家工业污染治理的重点。其排放主要集中于污水和废气。其中工业水污染排放主要涉及铅、锌等重金属,大气污染排放则以含硫含硝的废气为主。在过去,有色金属生产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多为统一标准文件,由于每个行业污染物排放的侧重点不同和发展水平不同,因此不采取适合行业发展的标准,难达到减排的要求,也不能有效防止产能过剩。
正是看到了这种问题,2013年3月,环保部发布了《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该行业的特点,重新设置了土地、水源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而此次环保部与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修改单,共涉及铅、锌、铝等6种不同的有色金属生产。对于铅工业,标准规定了铅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控要求以及铅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安阳金顺公司负责人张启德告诉记者,此举在于根据各行业发展水平来定制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可以避免因整个污染排放标准收紧致使行业整体规模缩减对经济造成强烈冲击。
按照此次的要求,铅工业企业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将执行新标准,不再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相关规定。而由于标准出台突然,令省内不少铅企猝不及防。
标准提高,中小企业或难过关
产能淘汰加速,
铅行业整合机会初显
虽然行业内不少人对新标准的出台持消极的态度,但有行业人士认为,随着整治力度和标准的加大,河南省再生铅或因此得到洗牌的机遇。随着小企业产能的淘汰和兼并重组的展开,一直低迷的铅价,或也因此得到上扬。
该说法得到一部分企业的赞同。上述三门峡公司负责人刘先生表示,由于该公司生产工艺相对先进,目前已有1家大型铅企接洽商谈过收购事宜。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河南的铅生产是一个传统工业,占据全国重要的产能。近些年来虽然铅生产的装备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规模企业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环保指标达到和超过国家相关标准。但缺少对铅回收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规划,使得整个产业的回收工作和生产处于一种分散的经营状态。与此同时,省内铅企对海外铅原料的依存度较高,铅生产的利润已经被榨干。因此,《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出台,对铅行业产生较大冲击的,还是中小企业。对大型企业来说,却是一种行业洗牌的机会。
长期以来,由于分散经营和中小企业遍地的现状,使得河南省铅生产特别是再生铅生产面对工艺先进与落后并存的尴尬境地。许昌一家从事蓄电池回收的企业业务经理坦言资源争夺已经到了一种你死我活的地步,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使得对铅这类的危险废物利用回收成本以及环境治理成本大大增加,为降低成本,不少铅企在源头和上游互相恶性竞争,增添了铅行业规范发展的不确定性。
而如果此轮洗牌成功,河南省铅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中小型企业数量将大幅减少,大型企业或因此受益。事实上,去年国家颁布再生铅准入制度后,一直下降的铅价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也让大中型企业的市场份额得到增加。
但即使通过技术手段对行业进行整顿,多数铅企的日子依旧不好过。张启德告诉记者,目前铅产能已经出现严重过剩,即使砍到一半产能,市场依旧难以消化。与此同时,附加产品的探底,也让铅企的生存雪上加霜。“跟电解铝有点类似,市场需求的减少导致不少铅企处于停产赔钱、生产也赔钱的尴尬境地。没有相关扶持政策,行业很难有起色。”张启德说。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