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质勘查规划(2011-2015年)

2013年12月16日 13:44 2643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政策法规


  (四)地质灾害调查和地质环境监测
  我省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广泛。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主要发育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沿江丘陵平原主要发育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淮北平原主要发育地面沉降和与矿产资源开采有关的采空塌陷。“十二五”期间,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加,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次数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为防治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需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重大地质灾害勘查工作,完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建设全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
  为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需要开展沿江城市带的环境地质调查,加强淮河流域环境地质、地下水污染及地面沉降调查和监测工作。1∶25万-1∶5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根据轻重缓急有序开展。
  (五)预期地质工作最低资金投入
  1.公益性地质调查
  2015年前,全省基础地质调查及公益性地质调查,每年需投入资金约6000-8000万元,规划期间预计投入资金3-4亿元。
  在进行重要地质矿产与深部找矿方法研究,以及资料开发方面,预计年投入资金6000-7000万元。规划期间预计投入资金2.5-3.5亿元。
  2.重要矿产资源勘查
  为完成《规划》确定的重要矿产资源勘查目标任务,预计安排钻探500万米,坑探5000米,浅井8000米,槽探50万立方米,1∶5万-1∶1万地质矿产调查和物化探测量等。预计投入总资金45-50亿元,其中国家和地方财政8-10亿元,社会资金35-40亿元左右。
  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立足我省资源禀赋条件和矿产勘查工作程度,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加大紧缺矿产等重点矿种的勘查力度;加强地质勘查工作的宏观调控,科学、合理部署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商业性矿产勘查,促进勘查开发一体化,积极倡导规范管理、科技创新。提高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我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基础地质支撑。
  “十二五”期间,坚持“加强基础、依靠科技和人才、找新区、挖老点、上专项、走出去”;实现“三个并举”,推进矿业结构战略性转变: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并举、紧缺矿产和新兴材料矿产并举、常规资源和非常规资源并举;狠抓“三个并重”,着力开发新区:沿江沿淮并重、两大山区并重、新区老区并重;努力实现地质找矿5年有重大突破的目标。
  二、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强化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拓展地质工作新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加强紧缺矿产勘查,实现重点勘查区、整装勘查区、老矿山深部及外围、新设勘查区找矿突破;强化保护性矿产的适度勘查和开发,加强资源储备,提高矿产资源保证程度。
  (二)约束性指标
  1.基础地质调查
  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开展1∶25万区域地质调查3幅;新开1∶5万区域地质调查30幅和重要成矿区带1∶5区域矿产调查39幅;继续推进全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重要成矿远景区配合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开展1∶5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调查,开展沿淮覆盖区1∶2.5万航磁、地磁、重力测量;开展淮北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开展亳州-淮北地区、阜阳地区、六安东北部及皖南屯溪盆地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加快地质图文数字化更新,为社会提供有效快捷的信息服务。加强综合地质研究工作,提高地质研究水平和矿产勘查水平。
  2.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
  积极推进我省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和沿江丘陵地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与区划。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开展全省地下水污染及地面沉降监测,积极推进城市地质调查。
  3.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加快实物地质资料库和地质资料馆藏建设,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地质成果资料的全程动态管理,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创建地质成果资料管理新体制。加快馆藏地质成果资料数字化进程,不涉密的公益性地质资料和地质资料目录提供网上查询利用,推进地质资料依法及时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1] [2] [3] [4][5] [6] [7] [8] [9] [10]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