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1月3日锌评:目标价位直指24000 锌市风起云涌

2009年10月30日 16:54 1216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作者:

  10月19日-10月23日LME金属价格走强,锌连创年内新高。锌、铅涨幅分别为10.67%、7.08%稳居前两位。锌、创年内新高。库存方面,LME锌持续下降。
  三季度以来,国际有色金属价格展上涨势头迅猛,金属生产成本只是出现温和的提升,金属价格对成本的溢价大幅提升,部分品种目前的价格已经接近成本的一倍。
  7月以来, LME锌期货从1550美元/吨升至目前的2340美元/吨附近,涨幅达到50%;这是一场金属价格狂飙的盛宴,三季度金属的生产成本仅小幅上涨。据Brook Hunt最新数据,锌的成本季比上升了3.8%达至0.57美元/磅(合1300美元/吨),三季度锌平均价相对于90%的现金生产成本溢价32%,相比三季度,锌的平均价在第二季度对上述成本的仅为15%。
  多数情况下,成本高低与金属价格之间不存在直接关系,不过随着近期金属价格大涨,拉大了与成本的价差,矿产商供给恢复加速,限制了金属价格进一步走高。
  麦格理银行认为,2010年锌市场或出现少量过剩,这些品种在2010年中期以前不可能继续维持在现在的价格水平上,也就是说,在某个时点(但不可能在未来2~3个月的时间内),价格很可能出现回调。
  全球最大的锌生产商Nyrstar公司28日表示,锌市浮现复苏迹象,受中国、欧洲以及美国钢铁行业需求升高推动,同时,成本亦开始得到缩减。Nyrstar称,其第三季度锌产量较上一季度增加6%,至207,000吨,但较2008年同期下降26%。
  锌价连创年内新高,国外需求改善,特别是来自欧洲的终端用户需求增加,使中国热镀锌板出口保持稳定;尽管周四开始锌价有所下跌,但是总体来看,锌价近期表现较好的可能性较大。
  随着国际黄金、原油,以及铜价格的高企,锌的价值显现出来了。
  中国9月精炼锌进口量为35,652吨,环比增长16.83%。锌精矿9月进口量379,601吨,环比增长1.42%。2008年前八个月全球精炼锌市场供应过剩56,000吨。
  国际铅锌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Lead Zinc Study Group)26日称,今年前八个月全球精炼锌市场供应过剩327,000吨。2008年前八个月全球精炼锌市场供应过剩56,000吨。
  1-8月全球精炼锌产量较去年同期下降7%,至723.9万吨。8月全球精炼锌产量较去年同期增加4.3%,至976,700吨,为2009年产量最高的一个月。
  1-8月全球精炼锌需求量较去年同期下降10.5%,至691.2万吨。欧洲精炼锌消费量较去年同期下降32%,美国精炼锌消费量较去年同期下降10%,日本消费量较去年同期下降31%,韩国消费量较去年同期下降29%。
  1-8月期间,中国精炼锌净进口量增加至559,000吨,高于去年同期的75,000吨。
  全球1-8月锌矿产量较去年同期下降6%,至724.6万吨,主要是因澳大利亚、中国、秘鲁及美国产量下降。
  随着国际黄金、原油,以及铜价格的高企,估值相对偏低的锌渐渐纳入投资者视野,近期突然扩仓上行,并带动锌业上市公司股票走强。对此分析人士认为,这属于金融属性主导下短期上涨行为,缺乏现货基本面配合,投资者不要盲目追涨。
  智利接连发生的铜矿劳资纠纷,刺激国际铜价突破前期平台,受益最大的却是另一有色金属品种--锌。
  据统计,10月以来LME综合锌上涨了18.65%,受罢工事件直接影响的铜,同期涨幅则为8.51%。
  从其各自价格运行空间来看,锌从最高4500美元跌至1000美元,再反弹至10月初的1900美元,向上还存在着较大的想象空间,反观铜从2800美元涨至6700美元,较8800美元的历史纪录,行情已过大半。
  “市场的确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比如目前现货贸易商就不敢囤铜,但比较愿意买锌,一方面是因为价格便宜,另一方面是由于锌基本面还不算糟。同时锌也吸引来大量投机资金的进入。” 金汇期货副总经理林煜辉表示。不过价格涨至目前,他并不建议期货市场投资者盲目追涨。

 

[1][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