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化合物:产能增加了,市场在哪里?

2013年11月15日 9:43 608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镁资讯

  近日,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镁化合物分会调研组向分会理事会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这是调研组对今年4月至8月在国内镁化合物行业开展的调研活动的总结。在此次调研活动中,调研组先后组织了4批专家奔赴河北、山东、河南、青海、山西、辽宁等6省,累计行程万余公里,走访了国内35家主要的镁化合物生产企业。
  此次调研显示,总体来看,全国镁化合物行业生产经营形势良好,市场回暖速度加快,产销两旺的企业数量在增加。其中,西部企业利用卤水综合利用生产的规模在迅速发展。由于产能迅速扩张,市场开发已成当务之急。否则的话,国内镁化合物产能严重过剩,随之而来的企业之间惨烈的市场竞争,都将在所难免。
  西部引领行业扩能热潮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镁化合物分会名誉会长胡庆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氢氧化镁、氧化镁是镁化合物中两个最主要的产品。目前国内这两个产品的用户分散,大的用户不多。耐火材料一直是氧化镁最大的下游产品,但由于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压缩钢铁产能,氧化镁市场在逐年萎缩,前景不容乐观。国内每年氢氧化镁、氧化镁的市场销量,通常只有20万~30万吨,但目前仅青海在建和投产的产能就超过了年产30万吨。这些产能如何消化?新的市场在哪里?这是摆在国内镁化合物行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调研组在青海看到,这里的镁化合物企业大多处于扩大产能的建设和规划中:
  浙江联大化工有限公司格尔木分公司投资2.4亿元,在格尔木征地300亩,建设了年产10万吨硝酸钾项目,同时联产5万吨氢氧化镁和80万吨镁基新型建材工厂。目前硝酸钾装置已经投产,5万吨氢氧化镁即将建成试车。
  青海百事特镁业有限公司征地100亩,建设的2万吨氢氧化镁、副产4万吨无水氯化钙装置已经试产,目前年产量达5000吨。该企业还将拟建年产10万吨氢氧化镁二期工程。
  青海西部镁业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于2011年开始建设的年产10万吨氢氧化镁项目已经竣工,下游产品今年开始建设。具体产品规划为2.5万吨阻燃级氢氧化镁,2万吨高纯轻质、轻质及活性氧化镁,1.5万吨高纯烧结镁砂,1.5万吨电熔镁砂等。
  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是生产碳酸锂的企业,建有4条碳酸锂生产线,现在一条生产线每年生产副产纯度为75%~80%的氧化镁4000吨。
  青海盐湖集团采用氯碱一体化技术,投资5亿元建设了年产10万吨氢氧化镁生产线。目前氢氧化镁装置正在试车,产品分为氢氧化镁和氧化镁两种。
  这些企业主要以西部丰富的卤水氯化镁资源为原料,原料与钾盐生产综合利用,具有成本低的优势;产品纯度高,生产规模大,装置自动化程度相对比较高。企业对科技进步和循环经济相当重视,工艺路线因地制宜,资源利用合理。
  青海西部镁业有限公司和青海百事特镁业有限公司采用氯化镁-氨法生产工艺。百事特镁业有限公司实施以企业为主体,提出研究课题与大学和研究单位合作的创新模式,先后与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合作,对生产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攻关。浙江联大格尔木分公司采用硝酸钾副产氯化镁,再采用氨法生产氢氧化镁。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公司自主研发了采用氯化镁煅烧,在生产碳酸锂同时副产氧化镁的新工艺。青海盐湖集团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开发了氯碱一体化技术,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产氢氧化镁和氯化钠,氯化钠返回做原料电解生产氢氧化钠和氯气,氢氧化钠回用,氯气用于生产聚氯乙烯。
  相对于西部新建企业,中东部一些老镁化合物企业显得发展活力不足。调研显示,有40%的企业因市场销售不畅、企业管理不善等问题,生产经营处于维持状态,经济效益一般;另有30%的企业因技术装备不配套、节能减排不过关等原因,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经营情况较好的企业也约占30%,如邢台镁神、上海实业振泰、潍坊远东橡塑、营口菱镁化工、浙江联大化工有限公司、南风硫化碱分公司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产品精细化程度较高,经济效益较好。
  五大潜在市场有待开发
  “国内镁化合物市场开发难度很大。”在采访中,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说过这句话。记者采访了解到,国内镁化合物市场分散度较高,下游企业多、产品规格杂、对新产品需求不足,因此企业开拓市场比较困难。镁化合物市场到底分散到什么程度?邢台镁神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孟勇给记者举了个实例。2012年,镁神公司出台了极优惠的奖励政策,动员了全公司80多位业务员到国内外跑市场。这一年他们共卖出了1.3万吨氧化镁商品,而这些产品共卖到了1700余家用户,按各用户不同的要求专门加工了110多种不同的产品规格。平均一个用户每年只有7吨多的用量,一种产品规格每年只有100多吨的销量。听到这些数据,记者不禁为氧化镁市场开发之难而咂舌。
  孙孟勇告诉记者,他研究这些市场数据后发现,国外用户对氧化镁产品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他刚从俄罗斯市场考察回来,到访的这家俄罗斯企业每年需要氧化镁和氢氧化镁各3万吨,他们除了自己生产一部分外,主要依靠从中国进口。氧化镁和氢氧化镁主要用于烟气脱硫和污水治理,是俄罗斯市场需求增长很快的绿色环保产品。“自家这么好的环保产品在国内卖不动,却被外国人买去保护他们的环境。”一说到这个话题,孙孟勇总是心有不甘。
  其实,国内镁化合物在多个领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记者采访有关专家了解到,国内氧化镁和氢氧化镁有几个潜在的市场有待开发。
  一是烟气脱硫和污水处理方面。氢氧化镁具有良好的脱除烟气二氧化硫和污水脱色除臭、吸附重金属作用,发达国家60%的氢氧化镁市场消费在这一领域。国内烟气脱硫主要采用了石灰脱硫法,而效果更好的氢氧化镁脱硫法应用面还不广,国内城市污水治理的程度还不够,因此氢氧化镁的消费潜力还很大。
  二是无机阻燃剂产品方面。由于可以抑制燃烧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烟气,发达国家的无机阻燃剂比重都在55%以上,中国只有7%左右。无机阻燃剂最主要的品种就是氢氧化镁。目前国内所用的阻燃剂还是以有机阻燃剂为主,高档氢氧化镁阻燃剂还需依赖进口。据海关统计数据,中国每年要进口氢氧化镁阻燃剂达1万吨以上,而且进口量以年均10%~15%的速度在增长。氢氧化镁阻燃剂是国内有着很大发展空间的一个市场。
  三是成品油脱硫剂方面。我国成品油因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含量高,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国家已决定投资数百亿进行改造,脱硫剂主要原料之一就是活性氧化镁。在国外,这种脱硫剂主要使用石灰法生产的活性氧化镁产品。
  四是用于润滑油和燃油清净剂。目前该领域主要用进口活性氧化镁,国内产品质量不过关,使得有效存储期只有3个月。据用户测算,仅该领域国内每年对活性氧化镁的需求就达2万吨左右。
  五是稀土加工行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我国将从过去的出口稀土资源方式转变为出口稀土产品。同时我国稀土加工技术也有重大突破,过去使用菱苦土等助剂加工提纯,现发展为使用化学法氢氧化镁和氧化镁为助剂加工提纯。石灰法工艺生产的氢氧化镁、氧化镁产品可以很好地满足稀土加工工艺的需要,这是镁化合物产品一个很大的潜在市场。
  行业繁荣亟须各方合力
  调研组专家指出,作为21世纪新发展的绿色产业,镁化合物的发展对实现环境清洁、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镁化合物行业实力还很弱小,市场发育尚未成熟,亟须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予以扶持。
  最近,营口菱镁化工集团公司总裁车太龙就遇到了一件烦心的事。饲料级硫酸镁是他们公司一个主要产品,目前国家标准委正在制定该产品国家标准,经过几番争论的初稿出炉,其中一项主要指标是单质镁含量,标准初稿规定要大于等于16.5%。但这一指标国内所有企业的产品都达不到,只有国外的极少产品能达到。而且这一标准是国家强制性标准,如果该标准实施,那国内生产企业都要停产,市场全让国外产品占领。
  “其实这一指标并不是有害杂质指标,而是营养成份指标,低一点并无大碍。国标定这么高岂不是要限制自己,给外国产品大开方面之门?但起草小组中来自生产企业的代表只有两名,人少言轻,说了没用。”车太龙有些忿忿不平地说,“目前我们正在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诉。”
  在这次调研中,还有多家企业反映,长期以来,氢氧化镁被列入国家危化品目录管理,这是不符合该产品物化性质和行业安全工作实际情况的,对企业生产和行业发展影响极大,应尽早改变。氢氧化镁pH值只有9左右,碱性并不强,人体接触没有腐蚀性。而且镁元素是生物体的营养元素,对人体不仅无毒无害而且是有益的,将其列入危化品管理完全是不必要的,企业在生产、物流和管理方面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增加了企业和社会的成本,这实际是一种浪费。根据企业这一反映,无机盐协会向国家安监总局递交了关于取消氢氧化镁作为危化品管理的报告。记者发现,在10月底结束公示的新危化品目录中,氢氧化镁产品已从目录中移除。
  化解产能的关键还在于培育国内镁化合物市场,对此专家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选择几个领军企业的优质产品,培育全国名牌。协会应选择镁化合物行业的几个省市级名牌产品,练好内功,做好宣传,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培育本行业的全国名牌产品。如硅钢级氧化镁、电工级氧化镁、阻燃级氢氧化镁肥料级硫酸镁、食品级氯化镁等。二是发展企业营销集团,降低销售成本,避免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可以借鉴国外镁盐、钾盐企业的联合模式,以一个或几个企业为主体,搭建好生产和销售的联合关系,建立营销集团企业。三是推动行业有实力的企业建立产品应用研发和市场开发机构,积极开发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成熟,对作为清洁剂的氢氧化镁需求很大,企业应关注出口市场,积极疏通出口渠道,加大出口量。中国镁资源丰富,扩大镁化合物出口有利于国内钾肥生产的资源综合利用。四是积极主动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企业诉求,争取国家的支持。如在国外已广泛应用的镁法烟气脱硫、氢氧化镁阻燃剂、镁质建材等方面,争取国家出台相应的发展促进政策。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我国镁化合物的生产能力与经济规模、市场应有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一旦镁化合物生产技术获得突破,发展时机成熟,资源优势就会很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中国镁化合物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潜力还很大,高端产品的市场容量也很大。随着镁化合物技术和市场的迅速发展,实现行业繁荣昌盛将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金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