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洋六号”及大洋稀土专项调查

2013年11月07日 15:51 497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历时163天,航行三万多公里
  11月6日,胜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9航次科考任务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顺利返航,停靠广州海洋地质码头。
  自今年5月28日,“海洋六号”船从广州启航执行中国大洋29航次,至11月6日完成任务回到广州,历时163天,航行三万多公里。航次分四个航段,包括三个大洋科考航段以及一个中国地质调查局大洋稀土资源专项调查航段。受中国大洋协会委托,大洋29航次具体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先后有95名参航队员,其中6名女队员参加航次科考。参航单位包括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二所和一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声学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厦门大学、长沙矿山研究院、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等13家单位。
  圆满顺利完成航次四大任务
  本次大洋29航次科考分为四个航段,分别是大洋第1航段、中国地调局大洋稀土资源专项调查航段、大洋第2航段和大洋第3航段。科考队先后在东太平洋的我国多金属结核矿区、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区(CC区)、西太平洋的我国富钴结壳矿区采薇海山和中太平洋海盆等4个区域开展资源、环境、生物等调查,主要包括:顺利完成了采薇海山矿区资源与局部区域详细勘探;CC区多金属结核详细勘探、新资源调查及对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潜龙一号”应用性试验;同步在各调查区开展环境、生物调查,特别是在CC区进行了大范围多手段的综合环境调查;开展了中国地调局大洋稀土资源专项调查航段深海稀土新资源的探查工作等四项任务。
  另外,在本航次中,还完成了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深水深拖系统的试验性应用以及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AUV)——“潜龙一号”的应用性试验。
  取得四大科考成果
  大洋29航次共取得了四大初步成果,分别是:
  ——首次在位于西太平洋的我国结壳勘探矿区——采薇海山示范小区进行了多手段详细勘查,为结壳资源评价和下一步工程勘探部署研究提供了详细的资料;成功实施长周期环境观测。
  ——继续在我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环境调查,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并首次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拟定的环境特别受关注区进行多手段、多学科环境调查。对CC区开展了大范围的环境调查,开展了水化学、微生物、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叶绿素等以环境基线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环境调查,进一步补充完善合同区环境基线数据。
  ——成功进行了新技术、新装备的试验与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深海技术的发展。本航次对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声学深拖系统以及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潜龙一号”分别进行了试验性应用和应用性海试。其中,声学深拖探测系统首次成功应用于富钴结壳矿区资源调查,同步获取了测深、侧扫、浅层剖面等三种声学探测数据。“潜龙一号”在东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矿区5000多米海域进行试验,成功下潜7次,水下工作近30小时,获得了一批测深侧扫、浅地层剖面、水文等资料。这两套深水探测装备的成功试验与应用,成为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采用地质、地球物理手段,系统开展了太平洋稀土等新资源潜力探查,进一步验证了其分布状况。

 


  “海洋六号”大洋科考模式,彰显激情与活力
  自2011年首次大洋航次以来,“海洋六号”坚持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并提出“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海洋六号”精神,创新海洋六号大洋科考管理模式。船上临时党委为航次实施提供思想和组织保障,全力支持首席科学家工作;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航次调查任务的组织实施。全船发挥集体智慧,坚持安全第一,克服了航次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安全顺利完成航次任务。
  今年,是“海洋六号”继2011年、2012年后连续第三年继续执行大洋科考任务,又首次增加了中国地质调查局航段,海上时间大大延长。船上临时党委根据参航队员年轻人多的特点,组织成立了青年突击队,提出了在“急、难、险、重、新”的海上生产一线面前,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在航次中,青年突击队真正兑现了“党有号召,我们有行动,最重的担子我们挑,最危险的地方我们闯,最紧急的关头我们上,最困难的时刻我们到,最艰苦的地方我们去,最需要的时候我们在”的诺言。关键时刻,临时党委牵头,青年突击队冲锋在前,以永不放弃的团队精神,成功破解各种艰难险阻,化险为夷,每一次都“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超过5个月的海上工作中,恶劣海况的影响是科考队最常遇到的困难。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航段,海况异常恶劣,作业成功率低,遇到底质硬的时候,重力取样器作业回到甲板后扭曲成了“S“形状,严重影响作业进度。由于调查区范围大,不能进行往返作业,船上再次突破常规,结合自身条件,改革技术,创新作业方法,终于安全顺利完成设计任务。在航次的最后阶段,特别是10月底11月初,在作业区以及返航途中,先后遭遇了四次台风以及一股冷空气的影响,“海洋六号”均顺利避让,化解了险情。
  长时间的海上工作和生活,海况恶劣、晕船、思乡、连续不断作业,常常影响大家的情绪,对科考队员的身体和生理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在航次中,临时党委适时结合海上工作进展,组织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与学习,文体比赛、生日party、征文比赛、中秋国庆晚会、群众路线亲情谈心活动等,使艰苦的大洋工作与生活“和谐愉悦”。航次期间,“海洋六号”还成功开展了“太平洋——广州海洋科普课堂”活动,通过卫星连线,首席科学家、船长等科考队员向近百名广州市中学生们进行了实时授课与互动,讲课视频同步通过网络向全国直播,在收获科考硕果的同时,积极为宣传海洋科考,普及海洋知识作出了新的尝试。
  如今的“海洋六号”科考队已从2011年首航大洋时“新船、新人、新设备”的起步,磨砺为一支成熟的大洋科考队伍,在航次工作中彰显了激情与活力。
  “海洋六号”诚挚地致谢
  “海洋六号”凯旋,离不开来自大后方——我们伟大祖国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航次前后,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对航次工作高度重视,“海洋六号”的“娘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对航次进行了周密组织和全力保障,各参航单位及时派员参加科考。在“潜龙一号”海试期间,适逢中秋国庆假期,后方技术专家组密切关注和及时指导,为顺利完成海试任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航次期间开展的“太平洋——广州海洋科普讲堂”活动,连续三年持续开展的“走向深海大洋”新闻宣传活动等,都离不开众多关心支持我国大洋和海洋地质事业发展的机构、热心人士的支持!
  在此,向伟大的祖国,向对我们事业给予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的各方致以诚挚的谢意!向在后方默默支持工作、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属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