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锑都文化中的正能量
2013年09月09日 8:59 811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稀土 作者: 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 张夫华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锑都文化既是世界锑都锡矿山通过110多年的开发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又是绵延至今具有巨大活力的一种企业文化。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根据十八大精神对锑都文化进行扬弃,激发出更多的正能量,笔者在此进行初步探讨。
对锑都文化的认识
锡矿山地处湘中古梅山地区,从1897年清末锡矿山发现开采锑矿肇始,至今116年。锡矿山拉开了中国锑工业发展的序幕,在开发发展过程中,融汇了西方外来文化、儒家文化、湖湘文化与梅山文化等四种文化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了锑都文化。锑都文化既有上述文化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其主要特点有:
坚韧性。古代梅山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聚居此地的少数汉人和瑶族人便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创业、与环境抗争的韧性。锑都文化继承了梅山文化的传统,用艰苦创业勇于奉献的精神,打拼出“世界锑都”这块金字招牌,用一座大出孕育出了冷水江这样一座充满活力的工业城市,创造了今天锡矿山的物质文明。
外向性。锡矿山虽然地处内陆省份的湘中腹地,但从历史来看,锡矿山从发现开发之日起就引入当时最先进的国外技术,有多福洋行等美、德、日诸多外国资本,产品销往国外。改革开放后至今,锡矿山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交流、融合更加紧密。其产品远销于欧美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了世界锑行业产量的五分之一。近年来,锡矿山的原料供应扩展到国内外,走两头在外的路子。纵观锡矿山110多年来的发展,始终以放眼世界的眼光,把握世界经济的走向和机遇,与世界经济一起脉动。所以锑都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外向型的工业文化。
包容性。从文化构成来看,锡矿山的锑都文化是外来海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湖湘文化、本土梅山文化的融合,互相包容互相影响的产物。从人员构成来看,锡矿山过去有外籍人士,有全国各地的打工者,有解放锡矿山留下来的南下人员,有五湖四海的大学毕业生。这些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都在锡矿山得到很好的融合和整合,相互吸收,和谐共存。形成了锑都文化圈子中较为开放、思想活跃、不固执己见、能包容不同见解的个性。
开创性。湖湘文化本就有“敢为天下先”的传统,而锡矿山有多年积淀下来的锑行业“老大”地位,锡矿山人始终在精神层面上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种文化自觉性,就是勇创一流的勇气和动力。从清末民国初锡矿山乡绅购买当时国外最先进的炼锑技术,到当时一个矿主刘铁逊扮成工人到洋人办的厂里做工学到技术,将洋技术本土化发明了土法氧炉;从改革开放前锡矿山矿务局首创、推广到全国非煤矿山的井下棋盘通风网络,到现在锡矿山闪星锑业公司的锑白新生产工艺、四平方米鼓风炉、砷碱渣处理等引领世界锑技术的科技成果,都体现了这种开拓性、创新性的精神。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