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稀土整合12家企业近一年无果 部分企业谋转型

2013年08月12日 9:47 436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自2012年底签署重组框架协议,包钢稀土与12家内蒙古上游稀土企业的整合仍未见到实质性进展,目前尚处于一种“委托管理”的状态。
  记者获悉,导致出现这一状况的,是工信部发布的稀土冶炼分离产品指令性计划指标“僧多粥少”,目前已有被整合企业大手笔投入科研,希望在下游抛光粉等材料应用部分取得技术突破,从而获得盈利。


  目前仍处前期阶段
  2011年5月4日,内蒙古出台《稀土上游企业整合淘汰工作方案》,当地35家企业将分别被兼并重组、补偿关闭、淘汰关停。2012年底,包钢稀土与其中12家企业签署重组框架协议,包钢稀土总经理张忠曾对记者表示,包钢稀土整合还未走完“第一步”,他用“阶段性完成”来形容整合进度。
  8月8日,张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2家“收编”企业还未实质性进入集团整合,目前还处在整合的前期阶段,因为要“评估做账”等。
  张忠对记者表示,目前在做的前期工作包括评估当时协议上所规定的原则。根据框架协议,被重组的12户企业及其股东须同意无偿向包钢稀土转让企业51%的股权,与包钢稀土发展规划一致,并达到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等。包钢稀土则在人才、技术、资金、稀土资源、指令性生产计划指标和产品出口配额方面给予12家企业支持。


  被整合企业谋转型
  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包钢稀土整合12家企业真正的难点在于冶炼分离指标不够。
  一位接近被整合企业的人士对记者说,被整合后,12家企业只能从包钢稀土获得指令性指标。包钢稀土旗下有两家分离企业,原本只供两家企业的指标现在要多分给12家企业,是典型的僧多粥少。
  以某家被整合企业为例,以前每月自给1000吨精矿,现在只能获得包钢稀土500万吨精矿指标。上述人士估算,14家分离企业产能折合氧化物计算最少约8万吨,但包钢稀土只有3.5万吨分离冶炼指标。
  目前12家企业的人员安排和财务并未纳入包钢稀土统一管理,也即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自负盈亏。“仅冶炼分离环节而言,这更像是一种委托管理。”该人士称。
  张忠则称,“我们会引导这些企业,向一些相对下游的产业转移,上游还是以集中控制提高效率为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对记者说,“集中控制提高效率”的话,被整合企业的部分冶炼分离产能很有可能会被关停,因为按照协议,环保不合格的企业将不能获得指令性指标,也即无法得到生产原料,而环保标准却越来越严格。
  “现在还有没有通过环保的,想进来不容易,肯定要符合包钢稀土的规划。”张忠称。
  前不久,包钢稀土召集旗下12家企业开会称,今年12月31日前,12家企业不能再向尾矿库排水。一位被整合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去年企业根本没有盈利,主要是巨资投入到科研和环保上,其中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0%以上,就是为了能在下游抛光粉等材料应用部分取得技术突破。
  这位负责人表示,因为投入太大,今后两年估计仍不会盈利。他也做好了企业冶炼分离环节因 “生产集中”而被关停的准备,目前这部分业务已经被压缩到了总业务比重的20%以下。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