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绿色梦” 赣州稀土行业开启新时代
2013年04月17日 9:36 4437次浏览 来源: 江西日报 分类: 稀土
管住“搬山运动”
“占个山头可以开采,一把锄头可以挖矿,掘个池子能生产稀土”,这是赣州早期开采稀土的乱象描述。
上世纪80年代,稀土升值,受利益诱惑,村民一哄而上“占山为王”。池浸、堆浸等落后生产技术,伴随产生大量尾砂,堆积如山。一座座绿油油的山林被移位,变成了一堆堆光秃秃的尾砂,被人笑称为“搬山运动”。这一现象,深深刺痛了有识之士的心。
2010年,工信部、国土资源部、科技部、环保部等部委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对开发利用方案和国家南方离子型稀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评审工作。
环保部在稀土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上,给予分期编制的具体指导;工信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在稀土开发利用综合试点和南方离子型稀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上,给予项目和资金的大力扶持。
同年12月,赣州市成立稀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系列文件,明确各级责任,层层分解任务,全面向稀土行业“亮剑”,一场“治乱、治散、治本”的攻坚战打响。
为彻底规范稀土矿产开采秩序,制止乱采滥挖和非法开采,2011年5月,赣州稀土矿山全面停业整顿。该市实行矿业秩序属地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把维护稀土开发秩序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监管责任体系,对非法开采、偷挖盗采稀土资源案件建立台账,实施挂牌督办和销号整改,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仅2012年,全市矿管系统就对全市矿业秩序实施动态巡查3139次,出动巡查14353人,发现并制止矿产违法行为561起,制止率100%。
构建“稀土之梦”
肆意开采稀土得到有效控制,而资源分散的难题依然存在。赣州稀土资源分布在全市146个乡(镇),龙南、定南、寻乌、赣县、安远等8个县颇为丰富,资源分散,监管很难。
按照国务院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关意见,以及国家稀土产业的总体布局,赣州加快区域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组建了全国稀土行业龙头企业--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整合重组,赣州稀土集团形成了集开采、冶炼分离、加工、贸易、研发于一体、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大型稀土企业集团。
作为赣州稀土的唯一采矿权人,赣州稀土集团制订矿山开采标准,规范生产和监管的“十大流程”,研发推广开采新工艺,确保稀土开采规范有序。在稀土矿产开采中,淘汰了落后的生产工艺,推行原地浸矿等工艺,做到稀土开采和保护生态环境“两不误”。
目前,赣州稀土资源全部整合到位,资源储量核实全面完成;开发利用方案全部通过专家评审,采矿权评估报告正在公示,4月上旬可获得省国土资源厅的正式确认文件;矿山安评已完成,环评总报告一期项目即将完成编制送审。
为构建“稀土之梦”,赣州将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赣州稀土集团为龙头,发展高端稀土新材料和应用产业,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稀土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向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稀土产业基地和稀土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的转型发展。2012年,工信部充分肯定赣州稀土产业整合整治工作,有关典型经验在国家稀土办工作简报中予以特别推介。
心若在,梦就在。3月30日,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正式运营,标志着赣州稀土产业向集约开发利用迈出了关键步伐。
追逐“绿色发展”
稀土矿产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赣州带来了切肤之痛。
为弥补早期无序开发造成的矿区地面塌陷、环境污染等问题,赣州对生产矿山和废弃矿山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编制了稀土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水土保持和土地复垦方案,全面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水土保持和土地复垦工作,并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目前,赣州已争取国家和省稀土矿山环境治理项目18个,累计治理稀土废弃矿山16650亩。
同时,赣州还在全省率先推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对稀土矿山、分离、金属冶炼和稀土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进行环保核查,对未通过环保核查的稀土企业进行指导整改,加强日常执法监管,对发现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企业,依法进行停产整改。
有数据显示,2010年12月以来,全市完成造林复绿3万亩、土地复垦1.5万亩。在环保部公布的全国已通过了环保核查的81家稀土企业中,赣州占了18家。
在追逐“绿色发展”之路上,赣州清醒意识到,治标更要治本。2012年5月,该市出台了5个加强稀土监管的规范性文件,从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等方面,努力实现对矿业秩序的标本兼治。目前,在工信部已公示的全国符合稀土行业准入条件的35家企业中,赣州已有9家企业通过,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
从“搬山运动”到“复绿运动”,稀土行业“治乱、治散、治本”,不仅开启了赣州“绿色发展”新时代,更昭示着“稀土王国”明天更美好。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