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俣公约》让中国面临汞污染治理困境
2013年04月16日 9:43 11186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稀土 作者: 赵川
汞大国面临的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汞及其衍生物有机汞,因具有持久性、易迁移性、高度的生物富集性和高生物毒性等特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毒环境污染物,可在大气和食物链中持久存在,并可远距离迁移,全球传播。
“这也是为什么重金属中汞能够受到全球的关注。”汞污染资深研究专家王英对本报记者表示。
此前北欧国家不断爆出其国家鱼食品汞纷纷超标,严重威胁健康,“国外不断地说中国汞污染环境问题并没有国外那么严重,对人体的威胁低于国外。”冯新斌对表示。
的确,按照冯新斌的说法“中国的汞暴露问题并没有国外那么明显”,因为人体对汞暴露主要来自鱼类产品。
根据本报记者翻查的论文发现其得出的相似的结论都是,中国鱼类的汞超标问题并不严重,低于国外。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摄入鱼肉较少。而且中国的鱼大部分属于养殖,生长周期短,因此鱼体内积累的甲基汞就相对较少;而国外情况与之相反。
但是王英指出,其实中国研究对鱼并还没有全面监测,现在只是估测。
即便如此,中国始终作为汞的最大排放国,中国排放的汞对国外影响真大于中国?
事实上,连冯新斌也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并称“现在正在做相关的研究,看看汞对中国环境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据了解,由冯新斌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计划在2013年正式启动,将历时五年展开汞污染特征、环境过程以及减排技术的原理进行研究,“看看汞对中国环境究竟有多大影响。”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