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尴尬境地 国有地勘单位欲实行分类改革

2013年03月22日 8:42 1591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原标题:70万“矿业先锋”改制:为何选择半市场化?

  地质找矿成果与国有地勘单位发展二者之间的联系没有建立起来,这是地勘单位发展能力薄弱和职工生活贫困的根源。
  找了20多个大中型矿床,仅提交金矿储量便近20吨,但这与它的收入无关,这不仅是贵州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一总队面临的尴尬,同样也是扮演着“矿业先锋”角色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普遍遭遇。
  这也造就了国有地勘单位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动辄找到价值上亿的矿产,但它们只能拿到一份“劳务费”,对应的则是全国约70万人,戏称自己为“打工者”的地勘工人队伍。
  当“矿业先锋”实际收入与市场差距越拉越大,进而逐步丧失找矿积极性时,身处社会经济产业链前端的矿业又将向何处走?
  记者获悉,上述这种不对等现状有望改变。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付英对记者透露,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方案已草拟完毕,正准备征求其他部委意见,尚未上报国务院,他也是去年国土资源部联合七部委对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专题调研组的主要成员之一。
  根据方案,国有地勘单位将分为三类,即行政类、公益类和经营类。行政类归为政府部门,公益类保留事业编制,经营类则转为企业完全市场化,矛盾的是,绝大多数国有地勘单位更倾向于半市场化的公益类二类选择。

  201∶1
  据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专题调研组调研报告,调研组历时一个月,对19个省(区、市)的基层地质队(勘查院)和野外现场进行调研。据不完全统计,230个单位(包括局机关)有201个单位建议划为公益类,仅有1家单位建议划为经营类。
  “划为公益类意味着有铁饭碗。”云南有色地质局306队一名员工告诉本报记者,但这并不是201家地勘单位希望划为公益类的唯一原因。
  吉林省第四地质调查所高级经济师金航告诉本报记者:“绝大多数国有地勘单位希望划为公益类,主要是地勘行业的基础薄弱。”
  据调研报告,现在约70万国有地勘单位员工中,离退休员工超过一半。一些地质队的在职员工与离退休员工之比高达1:3。由于财力等各种复杂原因,地方政府对地勘单位的优惠政策并未落实。调研组发现,仅河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政府欠住房补贴1200余万元,而安徽芜湖的安徽煤田二队现有职工912人中,三成人无房,13%的人住的是危房。
  此外,金航表示,地勘单位产权(探矿权、采矿权)缺失,部分区域资源开采程度高,地勘单位面临无矿或少矿可探可采的窘境,这些都阻碍了国有地勘单位转企。
  “正是因为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和属地化改革后部分政策的无法落实,使国有地勘单位积存了大量的需要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因此大部分国有地勘单位希望保留划为公益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上述人士表示,华东有色是调研中唯一一家希望转为企业的国有地勘单位。
  全称为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的华东有色,自2006年以来,该局便通过自主的内部企业化改革,以及作为2011年地勘行业企业化改革试点单位发展迅猛。2012年底,该局矿权数量、矿权面积分别比2006年增长4.3倍和340余倍,其中境外矿权数量增长明显。
  华东有色局长邵毅在一篇《地勘单位改革时机到来》的文章中表示,如果地勘单位再不把握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机遇,不超前、主动进行体制、战略和发展模式创新,将一定会重蹈上世纪最后10年的覆辙。上世纪最后10年是地勘单位历史上最困难时期。
  邵毅坦承戴“事业帽子”讨人喜欢,但他也认为,划为公益类,让企业小富即安,而利润上缴财政、无法实现多样化融资以及国家属性对海外市场开拓遭遇的重重审查等都阻碍了地勘单位做大做强。
  正如调研报告最后总结,对待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要统筹考虑各省(区、市)国有地勘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专业分工和职能定位的不同,认真听取基层国有地勘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地勘单位的基本诉求,针对特殊问题,制定特殊政策,不搞“一刀切”。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