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亚谈转变发展方式治理雾霾引发共鸣

2013年03月13日 14:18 180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综合报道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刘振亚今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由于空气中PM2.5(细颗粒物)浓度过高,我国区域性雾霾污染频发。我国能源发展应坚持以电力为中心的大能源观,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并通过“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的举措来应对雾霾。
  他的这一观点,在两会期间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共鸣。

  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
  “严重灰霾污染,表面上是由不利气象条件所引发,但根本原因则是长期以来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积累所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表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工业快速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许多问题被慢慢积蓄起来,并通过雾霾迅速暴露和凸显。
  一方面,我国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耗格局中一直占比过高。我国的发展过于依靠石油、煤炭等,且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成为能源安全一大软肋。目前,我国能源资源以煤为主,火电装机占总装机的72%左右,火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2%左右,每年消耗电煤16亿吨左右。
  另一方面,我国电力就地平衡的发展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是说,哪里缺电,就在哪里建电厂。但我国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呈逆向分布格局,客观上需要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能源资源。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是,我国京津冀鲁地区光火电机组装机就达1.3亿千瓦,长三角地区火电装机1.4亿千瓦,换算到单位面积的装机容量,华北地区是西北地区的13倍,长三角地区是西北地区的26倍。
  这两方面的问题,不仅导致了煤电运紧张,更导致了如今严重的生态问题。目前,我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国东部地区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有数据显然,东中部地区PM2.5严重超标,高于安全值5~8倍。
  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能源环保研究所所长赵立欣说,雾霾发生在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中东部地区,说明能源消耗和工业生产等城市发展造成的污染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已不可承受。
  总之,雾霾问题的产生,既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有关,更与能源发展方式有关。转变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和过度依赖煤炭的能源利用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未来,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变化,我国能源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董事长张传卫建议,在京津冀地区,2015年前停止建设和不再开工以煤炭消耗为原料的能源和工业项目;在东南沿海地区制定计划,2015年以后不再建设燃煤电厂和以煤炭为原料的工业项目。
  但是,代表委员也承认,仅仅这样做并不够。
  一方面,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发展不能没有能源。2012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当时我国人均年用电量只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2008年水平的40%左右,增长空间大、刚性强。另有预计,到2020年和205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分别达到8.6万亿和16.5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分别达到5700和10700千瓦时,发电装机分别达到20亿和40亿千瓦左右。“即使到2050年,我们人均用电量超过1万多千瓦时,也仅是美国目前人均用电量的80%。40年以后,还赶不上人家现在的人均用电量。”刘振亚说。
  另一方面,煤炭仍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并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我国的主导能源。实现煤炭的高效洁净利用,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发电。
  如果仍然维持现有的装机结构,电煤消耗量将达到令人震惊的程度,我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资源、运力资源均无法承受,对中国将是灾难性的结果。
  中国能源结构必须转型。全国政协委员、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表示,治理雾霾主要应该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能源结构方面着力。
  “现在已经到政府要以足够的政治意愿采取强硬的政策措施避免生态灾难的时候了。”谢克昌强调,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不仅是实现两个“翻番”、城镇化、确保能源安全的唯一出路,而且是防治大气污染,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出路所在。

  坚持以电力为中心的大能源观
  国务院参事牛文元认为,治理雾霾天气既是迫切的也是长期的重大任务,“必须要动"大手术",把它同城市发展、经济转型和环境治理统一考虑,作为一项重大国家任务,纳入总体规划之中。”
  如何动“大手术”?显然需要通盘考虑,需要我们以大能源观为指导,以系统论的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全局的、整体的、历史的、开放的、普遍联系的视角去分析和研究能源问题。
  电能具有清洁高效、使用便捷的特点。所有一次能源都能转换成电能。刘振亚提出的“以电代油、以电代煤、电从远方来”的思路治理雾霾,正是准确把握了电力作为推动能源发展方式转变中心环节这一特点。
  坚持以电力为中心,就是把电力平衡作为能源平衡的重要支撑,把发电作为一次能源转换利用的重要方向,把电网作为能源配置的重要基础平台,把提高电气化水平作为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举措。
  从能源消费侧来看,“以电代油、以电代煤”可以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中的消费比重。一般来讲,除航空和军事等少数领域外,如轨道交通、汽车等方面的能源供应都可以逐步使用电力满足需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源强度下降3.7个百分点。
  从生产和输送侧来看,“电从远方来”意味着我们要在国内优化电源布局,加快大水电、大煤电、大核电以及大的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推动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注重利用清洁能源。此外,国外的清洁电力也可以通过逐渐成熟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引入中国。
  “国家应在西部建立更多的风力、太阳能等环保发电厂,将多余的电力输送到东部沿海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表达了自己的希望。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