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整合困难重重 核心利益分配难平衡
2013年02月21日 9:40 12461次浏览 来源: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分类: 稀土
国家意志
但眼下张忠亟须面对的是,如何为内蒙古自治区内的整合画上一个阶段性的分号。
不可否认,包钢稀土已经走在了全国稀土行业整合的前列。但激烈的争议从未平息,尤其是关于被关停的民营企业。
“整合当中,对于好的民营企业,不应一关了之,如此一刀切不能解决问题。”有观察人士建议,稀土行业的整合、淘汰应当确立市场化的退出机制。
更加尖锐的观点则直指整合本身,认为地方政府授权一家国有企业垄断稀土生产的做法值得商榷。“扶持一企独大并非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垄断可能导致寻租,应扶持至少另一家优秀民营企业做强做大,与包钢形成竞争。只有竞争才能推动市场发展。”
但也不乏支持者。能源专家林伯强认为,稀土之于我国,就像铁矿石之于澳大利亚。资源类企业有政府的身影不足为怪,而且稀土整合有了政府的主导则行动会更迅速。虽然也有它的弊端,但是现在形势所迫,政府主导是最好的选择。
张忠坦言可以理解部分被关停、被重组企业的无奈。但他说,“走到这一步,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的”。
张忠的解释是,此轮稀土重组整合绝不仅仅是稀土企业的关闭淘汰和简单合并,而是针对中国稀土产业链延伸不足、稀土技术创新乏力等诸多问题作出的战略决策。其核心是发挥包钢稀土的集团规模效益,提高技术水平,拓展稀土产业链条,从本质上提高中国稀土竞争力才是最终目标。
眼下,无论江西、内蒙古这两个老稀土主产基地还是广西、广东、福建、湖南、四川、山东、云南这些新兴稀土产区,都能拿出一幅动辄上千亿规模的稀土产业蓝图,且内容相近。
这源自地方政府的GDP经济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实是,这些稀土资源拥有地不是发达的都市,它们所在的山区、戈壁此前都戴着贫困的帽子。寻求自身的发展似乎不算无理。一位四川地方官员以一句“我要不要发展地方经济”让前来试图劝说关停当地稀土矿的调研人员哑口无言。
地方政府对自身利益的考量是顺理成章的。稀土作为一种产业,尤其是未来下游广泛引用的开发前景,对地方财政税收、拉动GDP、带动就业成效显著。但很显然,这并不是产业整合的初衷。
央企的布局和扩张、地方大型国企跑马圈地、地方政府试图组建省级稀土集团寻求整合的主导权,这导致的现状是稀土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中国稀土企业的数量在整合的呼声中不减反增,而企业集中度并未得到提高,反而使一些曾经即将被市场淘汰的落后中小企业、一些非法违规企业成为被收购的对象,且得到了注资和产能的扩张被收购后从非法变合法,“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
张忠说,目前全国稀土整合困难重重,问题的核心依然是利益分配。“怎么能保证让一部分人集中起来开采、分离,而且由此产生的利益还能让所有拥有资源的地方实现共享,让承担了保护资源或者关闭了企业的地区得到这个产业的红利,是最为迫切的命题。”
有专家主张,不会跑,可以先走起来,眼下应当追求稀土整合的次优方案,而不是最优方案。在复杂的背景下,最优方案太过遥远,且可望不可及。一味地推敲最优方案的话,极有可能再拖上几年。
张忠则认为,在稀土整合中,地方政府、央企、地方国企和民营资本都是利益相关方,这时候尤其需要国家部委主导整合方向,甚至制定具体措施。“在利益相关方势力交错的稀土产业,如果全部交由市场机制调节,只会越来越糟糕。整合的主要引导者应当胸怀大格局,打破地区、企业、行业等这种条块的利益划分。”在具体措施方面,他则建议,把稀土生产地区的利税通过补贴的形式转移至非生产地区,未尝不是一种可以尝试的路径。
稀土整合的外部环境亦不平静。有外媒以《中国控制稀土的合理性》为题作文称,此前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专家组曾裁定中国对其他8种工业原料的出口控制违规。最新诉讼的政治意义在于,在意识到他们把稀土的大部分开采活动“让给”了中国之后,世界感到了焦虑。但事实上中国散乱无序的稀土行业在全球市场并无话语权,至少中国并未得到好处。
初春的包头入目一片萧瑟。张忠说,他已预料到接下来的路会比以前难走百倍,但一切箭在弦上包钢稀土的出蒙征程已整装待发。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