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稀土超标频发 专家建议重估现行标准
2013年01月28日 15:27 832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分类: 稀土
最近陆续发生的茶叶稀土超标事件把茶叶质量安全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茶叶稀土超标事件为何会频频发生?茶叶稀土超标到底有多大的危害?茶叶稀土超标问题频发的关键在哪里?本刊记者近日赴主要产茶区对我国茶叶稀土标准问题进行了调查。
茶叶稀土超标事件频发
中国是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2011年茶叶产量达162万吨,居世界第一;茶叶出口量达32.2万吨,居世界第二。2005年我国出台的国家标准GB2762首次规定了茶叶中稀土的限量指标,要求茶叶中稀土总量应低于2mg/kg。这两年,随着茶叶稀土检测手段的完善,茶叶稀土超标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2011年11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乌龙茶产品质量国家监督结果》,抽查了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等地58种乌龙茶,19种产品不符合标准,而其中17种产品都查出稀土超标。联合利华公司生产的立顿铁观音也“中枪”,稀土实测值达到3.2mg/kg,比标准值高出60%。
2012年6月,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该年度第6批食品质量安全省级监督抽查结果,7款茶叶被曝稀土超标。其中,湖南益阳冠隆誉黑茶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红茯金砖”被排在首位,稀土总量为6.28mg/kg,超标2倍多。
广东是茶叶消费大省,该省质监局在2012年发布了3次牵涉到茶叶的食品专项抽检。1月17日发布的公告中抽查200个批次茶叶有24个批次稀土超标,9月25日发布的公告中抽查40个批次茶叶有3个稀土超标,9月27日发布的公告中抽查20个批次茶叶有1个批次稀土超标。
一系列的茶叶稀土超标事件让消费者谈“土”色变。在福建一家机关部门工作的李威很喜欢喝茶,平时上班先泡上一杯茶,“全天工作都有精神”。他告诉记者:“媒体曝光的一起起茶叶稀土超标事件让我对喝茶产生了一定的心理畏惧,现在茶喝得没有以前多了,办公室来客人了才偶尔泡一下。”
与此相对应的是,茶叶稀土标准也让很多茶叶企业和茶农“喊冤”,乌龙茶、黑茶、普洱茶等茶叶主产区的茶企和茶农更是“苦不堪言”。
“怎么努力都难以合格的茶叶稀土标准”
茶叶稀土标准发布实施以来,各产茶区都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一问题,对茶叶质量安全的提高发挥了一定作用。
根据专家研究,土壤中本身稀土含量高和茶叶肥料的使用是造成茶叶稀土超标的主要原因。我国茶产量最大的县(市、区)——福建省安溪县副县长王金章告诉记者,该县对稀土问题高度重视,一方面加强对茶园土壤稀土含量的普查、检测,对土壤稀土含量高的茶园逐步实施退茶还林,对新改造的茶园严格控制土壤稀土指标;另一方面,加强对肥料的把关,稀土含量高的肥料一律禁止销售和使用,不准进入安溪市场,已有21个肥料在安溪被下架。
这些应对措施效果明显。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负责人林锻炼说,这两年从大企业检验情况来看,茶叶稀土问题有明显改观,得到较好控制。即便如此,记者在产茶区调查了解到,茶叶稀土标准对于茶企特别是以乌龙茶、黑茶、普洱茶等为主的企业来说,像是个“天花板”,“再怎么努力都难以够到”。
安溪一家茶叶龙头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的质量管控非常严格,全部用了有机肥料,采用茶叶嫩采技术,但无论怎么努力都没用。只要拿去检测,茶叶的稀土含量基本上就超标。这两年来,公司每年都要处理3~5起因质量抽检出现的稀土超标问题,企业疲于应付,却没有其他的招数。”
“一个国家标准的制定,如果超过3成的茶叶都不合格,那么就要重新评估了。”该负责人说。
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局长蔡建明说,稀土在茶树中会累积,茶树新梢芽部的稀土含量最低,成熟度越高的叶片含有的稀土越高。乌龙茶、黑茶、紧压茶通常采摘成熟度较高的开面叶,而绿茶、红茶通常只采嫩芽叶。根据有关测定资料,我国红茶、绿茶的稀土超标率在10%~20%,乌龙茶的超标率在60%~70%,黑茶、普洱茶的超标率在80%~90%。
北京大学茶文化经济研究所副秘书长苏少民说,我国有1100个产茶县(市、区),茶农8000多万人,涉茶人员4000万人。大多数产茶县位居山区,经济比较落后,茶叶是山区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是重要的民生产业。茶叶稀土标准束缚了茶产业发展,对茶企和茶农的影响不容忽视。
安溪一家茶叶龙头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家标准具有法律效力,工商、质检部门都有权力进行检测,稀土超标就面临法律风险。茶企受到很大影响,难以做大,茶农增收也越来越难。”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