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维生素——稀土行业的困局

2013年01月16日 9:8 1113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句话是邓小平同志讲的。邓小平同志讲这话的时候,中国稀土探明储量曾经占全世界的90%。


  工业维生素
  在经济领域,通常把稀土比作工业的“维生素”,笔者认为这个说法非常准确。有了稀土,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科学研究,都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突破。没有稀土,现代高科技工业将受到极大影响。
  拥有这样的资源,无疑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欣慰和自豪的事情。然而,中国的稀土行业在为全世界提供维生素的同时,自身却面临非常尴尬和无奈的困境——中国稀土的利润太低了。
  提到中国的稀土资源,时人多半会很无奈地说一句,稀土的价格只相当于猪肉。这个说法稍微有点夸张,但实际情况是,中低端稀土矿的售价确实跟猪肉相当。以氧化铈为例,目前每公斤售价50到60元,比猪肉高一点。但考虑到稀土矿产开采过程中的高污染等问题,卖稀土恐怕真未必比卖猪肉划算。
  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很简单,因为中国没有稀土定价权。


  胡雪岩和欧佩克
  很多人认为,我们占世界稀土出口总量的最大份额,我们就应该有定价权。目前稀土价格如此之低,是国内稀土企业无序竞争的恶果。在笔者看来,这是个一厢情愿的说法。看起来似乎有道理,实际上根本说不通。我们可以从两个例子来观察这个问题。
  首先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个重要事件:胡雪岩斗丝。19世纪晚期,中国的生丝出口在世界上一度占据极高的份额。有资料表明,中国出口的生丝一度超过全世界市场份额的50%,而且中国生丝的质量比曾经占统治地位的法国生丝还要好。实际上,法国缫丝业也确实是在中国生丝冲击下一蹶不振的。
  如果有最大份额就能获得定价权,中国在当时就应该有生丝市场的定价权。情况似乎也本该如此。当时的欧美,确实有很多丝绸企业要等着中国生丝才能开业。据说连墨西哥都曾有不少丝绸厂在原材料上完全依赖进口的中国生丝,其中有些厂的规模还相当大。据记载,至少有一个厂的规模超过14000人。如果只注意到这种表面现象,多数人恐怕都会得出相似的结论:中国完全有能力抬高生丝价格。
  实际情况呢?是中国生丝以每担几两白银的价格销往海外,海外丝绸企业稍作加工,就可获得百倍利润。中国丝农有可能贫困交加,丝商也只能靠压低收购价格,从丝农嘴边刮几个有限的铜板作为利润而已。
  当时的红顶商人,曾国藩的“财神爷”胡雪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试图用高价收购和大量囤积的办法来抬高生丝价格。据资料显示,胡雪岩手中囤积的生丝总量,最高时约占当时中国生丝市场的五分之一。按理说,他应该可以在生丝市场上获得一定的发言权。但最终的结果是这个尝试失败了,他本人在贫病交加中凄惨而死。
  当然,从具体事件经过上,很多人可能会为胡雪岩扼腕,认为盛宣怀的恶意拆台导致了胡雪岩的失败。但大家也应该注意到,盛宣怀不过是在发现胡雪岩资金链断裂之后,顺势推了他一把而已。如果高价收购和囤积这个手段真的能够提高生丝价格的话,胡雪岩的资金链不仅不会因为斗丝而断裂,反而应该加强。

[1][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