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受阻 稀土行业谋划远期内销市场

2013年01月05日 10:57 698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出口萎缩
  2012年对于刘峰(化名)来说是灰色的,“从实施出口配额指标开始,就没有这么惨的年份,最好的年月里,我们替企业寻找指标,或是别人找我们运作指标,都需要排队和走关系,2012年基本上无人问津,就连传统的出口大户,订单也是少得可怜。”刘峰有着多年运作稀土出口配额指标经历,他的主要工作是利用人脉关系帮助没有出口指标的企业寻找、获得出口指标。
  在2011年之前,由于具有稀土出口需求的企业很多,而稀土出口配额指标被分配在少数企业手中,其他企业出口稀土必须向拥有指标的企业购买指标,在2010年之前,指标的行情稳定在5万元/吨左右。在2010年至2011年年中的时间段里,随着稀土价格以10倍数上涨,而且出口配额缩减的预期浓烈,导致这段时间内,出口配额指标的行情一度飙升至50万元/吨。
  但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稀土价格开始快速回落,到2012年末,部分稀土价格相比2011年的高位已经跌去了80%,而此时的稀土出口配额指标也再无人问津。
  据中国海关统计咨询服务中心数据,2012年1-10月,中国稀土矿石、金属及化合物的出口量为11312吨,同比降7.88%,仅占全年配额的36.50%。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11年中国稀土实际出口1.86万吨,仅占当年出口配额的六成左右。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对记者表示,2012年的出口状况比2011年还差的原因除了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外,很重要的一点是2012年中国与美国、欧盟和日本在稀土领域的贸易摩擦,制约了海外订单。
  2012年3月13日,美国、欧盟、日本三大发达经济体首次联合起来,就稀土出口限制问题将中国诉至世界贸易组织(WTO)。WTO争端解决机制已成立专家组,此案正处于法律程序中。
  而更为重要的是,国际稀土多样化的进程比业内预想的要快,在中国周边,如蒙古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都已经在开采稀土矿山,或是在建立稀土冶炼厂。美国钼公司恢复生产的进度也比原先预计的要快,“此前大家预想的第一波国际供应冲击是在2015年,但实际上2012年就来了。”
  此外,记者了解到,在出口严重萎缩的情况下,稀土出口也没有禁绝,但部分走私的目的地发生了改变,即从原来的需求国转向了中间国,上述专家告诉记者,由于周边国家纷纷拥有了分离冶炼产能,部分来自中国的稀土资源先在这些地区进行加工,然后再流向目的国。


  行业困局
  在出口受阻和内需难启的同时,国内的稀土行业整合已经接近尾声,从2013年获得稀土出口配额指标的企业名录可以看出,五矿、包钢集团、中铝等大型国有企业已经开始以稀土企业集团的面孔出现。其中包钢集团囊括了包钢稀土、包钢和发稀土、包头华美稀土、包头天骄清美稀土等内蒙古大型稀土企业。
  2012年9月13日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土资源部经过核查公布了《稀土探矿权名单》和《稀土采矿权名单》。根据名单,目前全国稀土探矿权为10张,采矿权则从113张整合为67张,其中江西的采矿证从88张减少到45张。采矿证的重新调整被视为区域利益的重新分配,也被看作是企业集团重组打破区域限制的开始。
  而从2012年11月下旬开始至今,工信部以《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和《稀土企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为依据,先后公布了3批符合《稀土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一共35家企业上榜。
  虽然整顿一直在稳步推进,但市场的反应已经远不如前两年,根据生意社的统计,与2012年初相比,主要稀土产品的下跌均超过50%,其中镝铁合金下跌66.43%、金属镝下跌65.83%、氧化镝下跌60.48%。
  从2012年10月份开始,稀土上游企业开始停产,开工率在4成。2012年10月23日包钢稀土首次宣布停产保价,此后3个月包钢稀土又连续两次宣布停产。但市场数据显示,作为行业老大的包钢稀土停产保价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
  财务数据显示,2012年1至9月,包钢稀土营业收入82.62亿元,同比下降18.12%;净利润16.89亿元,同比下降46.01%。生意社数据分析师预测稀土2013年将延续2012年四季度的走势,弱势中震荡前行。

[1] [2]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