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稀土”是稀土元素中更为稀缺的一类

2013年01月04日 8:51 606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对大宗商品了如指掌的人都知道,稀土元素根本谈不上特别稀有。比如铈、镧等元素,反而属于地壳中含量较为丰富的元素。
  不过,要找到储量足够、适合商业开采的17种稀土元素矿藏,仍是件难事。
  但在2011年,对这些元素稀缺性的担忧却使其价格一路飙升——它们如今已被用于从手机、灯泡到武器系统的多种产品。
  邓迪证券(Dundee Securities)分析师卡洛琳.丹尼斯解释道:“由于稀土需求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加上中国削减出口限额导致供应减少,2011年稀土市场出现了泡沫。对短缺的担忧引发囤积,将价格抬高到了难以维系的水平。”
  从那之后,国际市场上稀土价格大跌,部分品种甚至暴跌90%之多。关注稀土交易的专业刊物《工业矿物》(Industrial Minerals)称,最重要稀土品种的价格单是在今年就下跌了50%至70%不等。
  然而,一些矿业公司仍然希望在这些稀有原料的战略重要性上做些文章。
  中国目前占全球稀土供应量的逾90%,部分原因在于生产混乱且不注意环保。但一些矿商仍在试图开发稀土项目,以满足在中国境外、尤其是日韩等国的稀土需求。
  不过,该领域的主要公司度过了并不舒坦的12个月。
  在商业化开采稀土矿方面处于领先水平的莫利矿业公司(Molycorp)和Lynas,这一年的处境极为糟糕。
  莫利矿业公司的股价今年累计蒸发近60%。在经历一系列运营和财务困境后,公司首席执行官于本月早些时候辞职。
  澳大利亚的Lynas股价累计损失逾40%。其在马来西亚的加工厂项目因遭遇当地反对而延期,令公司业绩受到了拖累。
  分析师称,面临问题的将不仅限于这两家公司。
  “供应链并不需要几百家公司争相开发项目,”Technology Metals Research的主要创始人加雷斯?哈奇(Gareth Hatch)说,“目前,我们正在追踪45个进入开发后期的项目,但我怀疑有超过7、8个项目在几年后无法存活。”
  稀土在最终产品中的使用量很低,市场规模较小对潜在矿商造成了限制。稀土咨询机构澳大利亚工业矿物咨询公司(IMCOA)预计,至2020年,全球稀土需求量将从今年的11.5万吨增长到20万至24万吨。
  不景气的股市也对该领域的“初级资源企业”(resources junior)构成压力。所谓“初级资源企业”,指的是从事勘探和早期开发的公司。
  Quest Rare Minerals首席执行官彼得?卡辛(Peter Cashin)说:“至于初级资源企业,业界认为将有多达500家小型勘探公司在未来12个月内倒闭,除非它们能够提高募集股本的能力。”
  为筛选出长期前景更看好的稀土矿商,投资者和分析师逐渐将眼光投向“重稀土”的生产项目。“重稀土”是稀土元素中更为稀缺的一类。
  美国能源部(US Department of Energy)特别指定17种稀土元素中的5种为“关键”元素,它们的供应不足局面预计将持续到2018年。
  轻稀土元素钕和重稀土元素镝用于制造风力涡轮机和电动车辆中的永磁体。
  铕、铽和钇均是重稀土元素。它们用于制造平板电子产品和节能灯泡,这些领域预计将出现强劲的需求增长。
  莫利矿业公司和Lynas似乎将能够满足轻稀土元素的需求,而其他矿商(如加拿大的Iamgold)可能很快将在一处现有矿藏生产副产品。
  但分析师指出,Quest在魁北克的Strange Lake项目、Tasman Metals在瑞典的项目、Matamec Explorations和阿瓦朗稀有金属(Avalon Rare Metals)在加拿大的项目以及Alkane Resources在澳大利亚的项目,都是最接近投产重稀土的项目。
  “大多数富含重稀土的矿床含有此前从未加工过的含稀土矿物,”Technology Metals Research的哈奇表示,“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矿业公司终将能找到技术解决方案。但就部分项目而言,其生产成本可能会高于产品的价值。”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新技术或替代材料将能在多大程度上减少生产商对稀土的使用,尤其是如果稀土价格重新走高的话。
  因此,能够解决重稀土加工难题、与最终用户敲定投资或购买协议的公司将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邓迪证券的丹尼斯表示:“这次的不同之处在于,投资者越来越清楚轻稀土和重稀土的各自利弊,以及哪些品种才是真正重要的品种。”
  “投资者明白,稀土的最终市场规模很小,归根结底,可投资公司的数量上超过了市场的需求。”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