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金属进出口贸易有望逐步恢复

2009年09月21日 16:32 564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21日消息 “我国稀有金属进出口贸易已出现大幅下降。”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会长徐旭近日对记者表示。
  根据统计,近年来,中国稀有金属出口贸易持续增长,2006年出口量增幅开始逐年放缓。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稀有金属进出口贸易出现自2002年以来的首次大幅下降。今年上半年中国稀有金属出口金额13.2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75%;进口金额56.3亿美元,同比下降46%。
  价格贸易量同时下降
  徐旭表示,从贸易国别来看,中国稀有金属出口目的国或地区主要是韩国、台湾省、阿联酋和日本,进口国别主要在菲律宾、印尼、南非和澳大利亚。
  全球经济复苏还需要一个过程,国外市场目前的去库存化过程减少了对我国稀有金属的采购力度,稀有金属的进出口贸易短期内遭受了沉重打击。但是随着欧美市场相继出台的经济企稳好转的数据给了市场一定的信心,加上中国“保增长、扩内需”等刺激措施对商品价格的拉动效应,预计稀有金属贸易规模已经筑底,有望在今年底逐步恢复。
  “我国对国外稀有金属矿物的需求也受到影响。”徐旭称。去年,我国进口稀有金属矿物钛、锆、钴矿砂及其精矿106.7万吨、51.1万吨、25.5万吨,同比增长-12.8%、9.7%和115.4%。另外还进口少量的贵金属矿、钨矿和锡矿,分别进口21.4万吨、1.01万吨和0.72万吨,同比增长-47%、8.9%和65.4%。
  今年以来进口稀有金属矿物进口量显著萎缩,钛、锆、钴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分别下降9.89%、49.1%和18.3%至50.5万吨、10.8万吨、9.2万吨。贵金属矿物进口量下降83.4%,锡矿砂进口量萎缩40.9%。
  我国稀有金属矿物进口国别主要为印尼、南非、菲律宾和澳大利亚,分别占进口量的26.5%、16.2%、15.2%和11.3%,从这4个国家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的69.2%。
  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需求下降,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稀有金属价格也跟随暴跌。钼、铟、钒、钴、钨、铋金属价格都大幅下跌,铟金属从历史高点1050美元/公斤跌至300美元/公斤,跌幅达71.4%。五氧化二钒价格从2008年的18美元/磅跌去66.7%至4美元/磅。从价格曲线图上可以看出,钒、钛、钴、钼金属在第二季度已经开始触底反弹,而铋、铟、APT价格仍然没有企稳的迹象。
  “稀有金属各品种价格全线下跌,企业盈利下降,企业生产和出口的热情不高,但是随着下半年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复苏,稀有金属价格回升将重振企业信心。”徐旭这样认为。
  定价权缺失成掣肘
  “中国在稀有金属国际市场定价权缺失。”徐旭表示,这一直是中国企业最深的痛。中国是重要的稀有金属供应者,也是潜在的消费大国,拥有多种稀有金属优势资源,但却不掌握国际市场定价权。许多稀有金属作为铜、铅、锌矿副产品,产量容易受上游基本金属产量的影响。因此,建立和完善国内稀有金属价格形成机制,借鉴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模式,充分发挥国内外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和储备市场的灵活调节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方面,部分稀有金属例如铋、锗、铟、铼等金属为铅锌铜冶炼行业回收的副产品,属于中国鼓励的综合回收产业。但国内稀有金属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行业对出口依赖度较高,这样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中国市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中国政府还要逐步加大对产业科研投入的支持力度,以有效疏导为主,鼓励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同时要加强国内外稀有金属企业技术和人员交流,加快中国稀有金属产业升级。
  徐旭表示,稀有金属具有货值高、易运输、资源分布较分散等特点,部分企业为规避管理、逃避关税,走私稀有金属,造成了稀有金属行业经营秩序的混乱和资源流失。因此,国内外企业要联手抵制走私行为、共同维护稀有金属贸易秩序。同时,加强稀有金属各个环节贸易管理政策的配套和联动,根据行业发展阶段和特点区别对待,适时调整关税政策,从而为稀有金属行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要建立国内外企业对话机制,增进了解、深化合作。”徐旭说,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恶化,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势头,部分国家也加大了稀有金属等物资的储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发达国家在全球资源争夺战中的策略和立场,这也是各国政府和企业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所产生的误解。
  要建立国内外企业间的对话机制,增进了解、深化合作,通过健康有序地国际贸易,深化不同地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促进先进技术的交流;中国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快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企业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政府开放和负责任的姿态。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