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发出的“信号”

2012年11月13日 17:1 190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盘点

  国储,对于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影响着的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并不陌生。在2008年底,经济危机初露锋芒的时候,我们已经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收储。
  那是在2008年10月以后,有色金属价格在短时间内急速下跌,铜铝相继跌至国内期货史上的最低点,12月8日铝价已经跌至10400万元/吨,铜价于同月24日最低至23650万/吨。
  在金属价格降至历史最低点的情况下,国家为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恶劣影响,国储局对基本金属实施收储政策。
  当时,国储局称计划未来三年内总计收购100万吨铝锭、40万吨铜、40万吨铅和锌。不过,截至该轮收储结束,其实际购入23.5万吨铜、59万吨原铝及15.9万吨精炼锌。
  且本次收储的金属于2010年11月开始抛售,根据当时媒体报道的消息显示,抛售的竞标价格在16000元/吨~15000元/吨之间。
  国储局在2008年底和2009年初分别收储29万吨和30万吨,价格分别在12350元/吨和12500元/吨左右。
  也就是说,2008年国储局进行的一波收储活动中,不仅在危机关头缓解了企业的压力,而且利润也颇丰,至此金属价格也开始了一轮新的上涨行情,有色企业也恢复到了正常的生产运营轨道。
  而今,多家媒体从消息人士处得知,国储局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收储计划。路透社11月12日称,两位收到招标通知的消息人士12日表示,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从国内铝厂招标采购16万吨原铝,并于周三(11月14日)进行招标.还有消息称国储局可能买进约40万吨的原铝,16.5万吨精炼铜。且其中还报道称,有铅锌等其他金属也相继报道出国储的消息,但究竟是否确有些事,且能具体落实,哪些企业将被收储,收储哪些金属,目前均没有正式的官方信息。还只是存在于消息人士层面。
  我们先假设本次确有计划国储,但究其国储效果将如何?有说法认为,国储只能是饮鸩止渴,因为针对于2011年我国的1778.6万吨电解铝的产量来说,收储十几万吨抑或是几十万吨,仅仅是杯水车薪,从根本上并不能撼动和扭转市场走向。
  鉴于上次国储的经验,笔者认为国储行为可能会给我们发出一些信号。
  首先,目前多数实体企业都在亏损,且长时间的亏损企业原有的承载能力无法承受,需要国家伸把手对企业进行援助。因为实体经济伤重了那是重伤,一个老牌因为危机中因为激烈的竞争而不能继续维持现状,出现关闭和停产现象,对于整个产业是个大损失,所以这个时间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在市场条件下进行宏观调控。
  第二,主观上说,国储局不会故意做赔钱的买卖,换句话说,国储局不是慈善机构,它只是利用国有资金的优势在经济危机时刻对大宗商品市场进行调节,对于市场可以正面做多的信心,以改善市场行情,以此保护实体经济。
  第三,透过国储局出手的举动,可以判断出目前金属市场的价格水平。当前国内铝价较长一段时间内盘距在平均生产成本以下,基本企业较长一段时间亏损,尤其是原有电解铝的主要生产地区,出现大面积亏损,如果铝价继续低迷,很多企业将要关闭停产,所以说铝价的下跌空间已经得到了支撑,那么未来价格是上涨还是横盘,将取决于外力。不仅金属面临的情况如此,铜铅锌等其它多数品种亦是如此。
  第四,十八大的召开,为振兴我国基础经济发出很多福音,比如经济实用房的建设,汽车工业的发展,胡锦涛在十八大讲话中表示将重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国未来将继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而且将集中于电缆、电信等高端基础设施,这都将刺激金属大宗商品的需求。这个时候,坊间传出国储局收储基本金属的信息,金属价格是否已经到了反弹时机。
  总之,关于国储局是否已经部署好收储事宜,目前还没有官方正式通知,有色协会对此信息对外只字不提。目前各媒体坊间的信息尚属所谓消息人士所言有待确定。
  不论本次国储“政策”是否能够落实,但可以给我们一个基本的信息判断:当前的金属价格跌到了一个相对的低点,像2008年下半年那样失重型的下跌惨况也很难再现,但金属价格是否就要反弹或是一段时间横盘还是一个很复杂的迷局!
  涨跌与否,拭目以待!但我们更期待着有色行业能够早日脱离困境,走上辉煌。

责任编辑: 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