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复采潮涌 中国稀土定价权旁落

2012年10月15日 10:40 691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对于国内稀土业而言,幸福的日子总是太过短暂。
  2011年,凭借着供给的垄断优势,在国内密集出台的产业政策配合之下,半年之内大部分稀土原料价格出现了数十倍以上的涨幅,股票市场也一度为之癫狂。
  然而,由于中国稀土行业的先天性缺陷和外部供给的冲击,自2011年下半年至今,绝大多数稀土原料价格出现了60%以上的跌幅,部分甚至超过八成。这一幕残酷的现实已充分表明,国内稀土业已从高高的云端坠落至谷底。
  10月12日,南方一家稀土业上市公司负责人向记者抱怨道,“去年上半年,我们自己开采的量都不够用,还要从外面采购原材料,如今,却连1000吨都销不出去。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冷的市场需求。”
  然而,在这位负责人看来,国内稀土业的阵痛恐怕不是短时间里能够平复的。“我们估计,国内稀土业过冬的日子还将持续两三年时间。”该负责人称。
  对此,齐鲁证券研究所分析师闫磊表示,稀土冶炼产品价格暴跌背后,其本质上反映了稀土业在国内与国外、上游与下游之间的利益博弈。
  目前,全球稀土行业的整体格局是,产业链上游基本被中国所垄断;产业链下游的前沿技术被日本、美国等国垄断;稀土冶炼产品价格的涨跌,实际上就是中国和日美等国的利益争夺。
  此前,由于长期坐拥稀土资源优势,中国在稀土应用技术上落后于日美等国,没有充分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行业利润率提升;而2010年以来的提价行为,也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以暴跌的结果收场。这一结果显示,在利益博弈中,中国稀土行业已成为落败的一方。
  “中国不会为了再次获得全球稀土资源供给的垄断地位,再次走上低价倾销的老路。因此,未来几年,全球稀土资源的供需格局将产生明显变化。我们预计,三年后,中国稀土资源供给全球占比或将从原来的95%下降至60%。”闫磊称。

  国际稀土资源格局重构
  此前,为了应对中国稀土产品价格暴涨,海外稀土矿山的产能释放速度之快有些超出市场预期。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美国、澳大利亚的稀土资源储量分别占全球的13.1%和5.5%,并且都有稀土矿采选的历史,将是未来几年中国稀土冶炼分离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Mountain Pass矿山已经于2011年重启。在停产前,该矿山当年生产稀土冶炼产品约5000吨REO,产品60%出口日本,40%本国销售。
  如今,Mountain Pass矿山的所有者美国莫利矿业公司已计划进一步扩大稀土矿采选及冶炼分离业务的投资,将2013年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增加至4万吨REO/年。
  “全球稀土资源供给格局或将重新回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未来数年,中国稀土冶炼分离产品,极有可能被挤出海外市场,中国有可能会失去80%以上的海外市场份额。届时,在稀土冶炼产品销售将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情况下,行业也将面临大洗牌。”闫磊表示。
  另一大竞争对手澳大利亚 Lynas矿业公司旗下的Mount Weld 矿山在2012年将形成1.1万吨REO/年的采选产能,配套的马来西亚稀土冶炼分离厂也将于2012年投产;2013年,该公司计划进一步扩张产能至2.1万吨/年。
  闫磊称,目前比较确定的海外稀土冶炼产能分别为,2012年海外产能为3.1万吨REO/年,2013年为6.1万吨REO/年。
  若按照50%的产能利用率计算,2012年、2013年,海外产能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5%和23%;2014年、2015 年,海外矿山按照65%、90%的产能利用率计算,这两年海外稀土冶炼产能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增长至29%和37%。
  对此,前述稀土业上市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国内稀土业正规军而言,他们不仅要面对海外稀土矿复采带来的冲击,同时,还要与稀土矿盗采、走私等进行直面交锋。“说白了,我们现在就是一块夹心饼干,两头都要受冲击。”该负责人无奈地表示。
  此前,稀土暴利吸引了各种以投机目的为主的民间资本,不开具增值税发票的交易充斥于正规和非正规企业之间,累积起来的社会库存,迄今尚未有权威统计数据公之于众。
  同样,由于短期内稀土价格暴涨,在利益的驱动之下,2011年国内稀土矿盗采和稀土产品走私也达到了顶峰。
  有数据显示,2011年通过正常渠道出口的稀土冶炼产品数量不到出口配额量的50%,2012年估计可能不到30%,而这些空缺海外市场的大部分,可能被低价走私产品所占领。
  此外,中国的稀土产品出口配额只针对内资企业,合资、外资稀土企业并未纳入这个管理体系之中。因此,很多合资、外资企业都是海外稀土深加工企业在中国设立的参股公司,这部分企业名义上是稀土深加工企业,但实际上仅对稀土冶炼产品进行简单的粗加工之后就出口,深加工程序在海外完成。
  在前一轮稀土冶炼产品价格暴涨之后,大量的稀土粗加工产品以低价向海外母公司出口,不仅规避了中国的出口管制,亦压缩了正常出口产品的市场空间。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