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练中铸就灿烂人生

访河南济源万洋冶炼集团总工程师李元香

2012年09月10日 14:9 538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作者:

1

  坐在我对面的李元香,现任河南济源万洋冶炼集团总工程师。他身材高大,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朴素的外表下眼光笃定。一个仅有初中文化水平,在冶炼鼓风炉前干了一辈子的炼铅工人,如何跻身于中国铅锌行业专家委员会的行列?记者日前采访了这位年近七旬的铅冶炼行业的“土”专家。40多年的铅冶炼技术生涯中,身经百战的他历练出一身绝活和遇事时刚毅的一面,当他将自己的诗集赠送记者的瞬时,他内心柔美诗一般的气息,将他人生灿烂的一面同时展现在记者面前……
  勤奋努力彰显刚毅性格。李元香,1967年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是在济源综合冶炼厂,也就是现在的豫光金铅集团。据李元香说,那个时候企业使用的是打罐炼铅技术,环保差,污染严重。每天上下班,从事炉前炼铅的工人们都是一脸灰尘,跟煤矿工人没什么区别。到了上世纪80年代,企业着眼长远,将环保放在重要位置,随之出现了“工艺出城,项目上山”,工艺也相继从原始的烧结锅向烧结机发展。随着技术的一次次升级,李元香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重要性。碰到困难,除了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外,他把企业当时唯一一本专业工具书——株洲冶炼厂编辑出版的《铅的生产》都快翻烂了。通过这本书,他懂得了氧化还原、硅酸度、电流密度等知识。由于当时工厂小,工人少,从原料到冶炼到生产电铅等环节,李元香都干过。当时,很多人难以忍受这样的苦、累、脏,但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学知识,李元香还是老老实实、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他告诉记者,在铅鼓风炉放渣时,现场温度有时高达50~60多度。大伙的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被烘干,当热浪穿过来时,像一把利刃刺痛皮肤,有时都会掉一层皮。李元香仍然一丝不苟两眼盯火炉、掌握熔融过程,眼睛累了疼了,稍加休息,继续将视线转回通红的火炉……时间久了,他不看化验单,只凭目测就能准确判断出渣的各种成份。29年的济源综合冶炼厂的摸爬滚打和面对困难时的沉着应对,李元香的真才实学让他开始受益,并在行业小有名气。
  实践出真知1995年,50岁的李元香从济源综合冶炼厂内退。因为他丰富的炼铅经验,上世纪90年代初,长江以北大部分炼铅企业,纷纷邀请他去企业指导技术。这些炼铅厂从打罐炼铅、反射炉炼铅到烧结机鼓风炉炼铅,炉型五花八门各具特色。那个时候给他创造了太多去看、去动手操作的机会,为他后来技术的炉火纯青打下了基础。他反复强调:“经验真的很重要。一定要沉下心来,去一线工作,要有干一行就去干好一行的精益态度。”
  采访中,李元香谈到,在指导技术过程中,很多企业通过创新,打破了制约效益的“瓶颈”,同时他本人也获得广泛赞誉。
  陕西一家国企,以前烧结车间烟雾大时,对面工作的两个员工互相看不清对方,很多工人因为工厂环境恶劣纷纷离开。而李元香的到来,为企业解决了收尘问题后,紧接着企业又让李元香帮助解决鼓风炉开炉的问题。当时这家企业开炉,渣含铅高达17%,李元香在审查了化验单的基础上,知道问题出在操作上。在他的指导下,这家企业开炉不到24小时,成功地将渣含铅降到了4%。
  内蒙一家企业,铅电解时电流效率只有60%,正常都在94%以上。原来因为这家企业的员工不擦拭铜排铜棒,导致电流接触面受阻,铅的阴极、阳极温度高到无法触摸。李元香给他们讲解电解原理,并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程,经过3天的现场调试,电流效率很快上升到90%。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而李元香认为这些成功经验,其中大胆实践,为企业节省了能源,创造效益只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落后的技术,对环境污染太大,那种寸草不生是对和谐生态的亵渎。十几年来,先进技术不仅为企业节约资源,而且最具说服力的是企业周边的植被苍翠挺拔。
  曾经和他在豫光工作过的同事,目前就职于河南新乡中联公司的总工程师蔺公敏这样评价他:“虽然工人出身的李元香大嗓门,脾气急躁些,但在设计理念上他有自己独到的思维,大思路比较清晰,所以现在很多冶炼厂技术改造时都邀请李元香做技术指导。他的优点就是干什么事情首先想到的是省钱、好用。”
  也许就是这样一种被认可,李元香想让自身的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为铅冶炼行业多做些事情。
  退休后再就业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当记者问及李元香为何退休后再就业时,李元香告诉记者,因为那些年,给炼铅企业做技术指导,名气骤升。家乡的政府领导和村干部也找到他,请他给家乡的老少爷们办点实事。就这样,1995年,由李元香这位退休工人和另外八位农民共同出资37.5万元的万洋冶炼企业,开始从小作坊扬帆起航。李元香作为企业生产工艺“总设计者”的“土”专家,开始了他的从“土”到“洋”的设计……公司组建时,因为钱少,电解槽用砖头砌筑。一个砖砌电解槽造价200元,而用钢筋水泥预制的电解槽造价需要3000元。铅电解对于电解槽强度的要求并不高,关键是防腐要好,当初使用预制电解槽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容易更换。据李元香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冶炼厂电解槽更换过。万洋冶炼公司现在使用的936个电解槽全部使用砖砌槽,仅此一项节约投资260万元。
  在讨论公司49平方米烧结机生产线工程方案时,李元香说出自己的观点:“14条皮带廊在厂区来回环绕,减去13条,留1条即可……”就这样,一台破碎机减掉了、减去为安装该设备增加的一层厂房、主厂房行车的吊装空间减去5米,50多万元的梭式布料机,换成了用两块钢板焊起来、成本只要3000元的分料器。在鼓风炉风机选型时,选择合理风量风机,仅一台设备年可节电50万元。
  谈起企业将氧化-还原-烟化三炉紧密布置的设计时,李元香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那是他这一生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大手笔。当时,按照原设计,施工要占地250亩,投资需要3亿多元,而鉴于万洋实际情况不允许,可用于建设的土地分成了4块,加起来面积只有67亩。这样一来,设计院不愿接手,而李元香清楚地知道,要想在这沟沟壑壑的山坡上,建这样的生产线岂是易事。在构思工程总体规划布局的3个月时间里,李元香常常是半夜突然醒来,以最快的速度把思路用笔记下来,这样的日子伴随他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让他消瘦了很多。爱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而他的刚毅执着,使这项工程设计突破了原设计的很多条条框框,最终工程投资只花了1.1个亿。
  2011年3月10日,“三连炉”竣工,全系统试车一次点火成功,投入使用以来,粗铅生产的直接费用降到了589元,比同类企业1000元的生产成本降低了40%。同时创造了以单一煤作为燃料和还原剂的液态高铅渣还原新工艺,在铅冶炼过程中取消了电热前床。实现了短流程的生产工艺,减少了占地面积,布置紧凑,密闭性好,大幅降低了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目前,万洋“三连炉直接炼铅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科技成果已经通过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技术先进,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土”专家李元香,从此将“土”字变为过去式,把技术创新无止境作为他人生的另一个目标去奋斗。
  17年来,万洋的几次技术革新工程都一次设计成功,起到了引领铅冶炼行业前沿的作用。实际上李元香把市场的发展规律把握得恰到好处。我们发现,万洋的设计是一步一个台阶,基本上是每一个项目做完之后,市场就发生一次变化,并不是市场因为他的设计而变化。当时,济源大大小小几十家炼铅企业被强制停产退出,而万洋因为立足环保、通过技术创新、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勇立潮头。就拿目前“三连炉”的设计来看,“三连炉”运行一年多来,各项指标运行平稳。前不久,在国家出台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前,万洋又一次抓住了发展的机遇。
  李元香明白,自主创新成果只有实现转让应用,才能体现设备的价值。当很多企业采用“三连炉”生产线时,李元香说得最多的是:“让环保技术被更多的企业采用,也是对国家和企业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诗如人生如今,李元香在为很多企业做技术指导的同时,他将人生的最高境界平和、宁静致远用另一种方式来书写。诗歌、散文仍旧纪录了他生活的点点滴滴:黄绿柳抽丝,红粉桃杏枝。美景醉人眼,入目皆是诗。通俗优美的诗句,让我们看到了李元香这位长者内心如诗一样的柔美,虽然他已近古稀之年,但却有颗孩子般的纯真美好心灵,也许,这就是所谓有梦想的人永远充满活力的最好阐释吧。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