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价格尚未见底 行业期待再整合

2012年09月10日 9:7 437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201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将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这是广晟有色2012年中报中对三季度的业绩预告,这已是公司今年以来第三次发布的业绩预减公告。同时,公司上半年盈利仅为941万元,同比大降92.99%。
  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稀土价格出现了一波暴涨暴跌的“过山车”式行情。而此前,在稀土价格暴涨的2011年,广晟有色实现了1.7亿元净利润,同比大增354%。但好景不长,大部分稀土产品价格在半年多内下跌过半,广晟有色业绩也迅速褪色。
  除了价格暴跌外,国际稀土市场也频繁传出对中国稀土行业不利的消息。海外产能将大幅增加,全球产能由此前的供应不足转向过剩,这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抑制稀土价格的上涨,进而影响到国内稀土企业的业绩。


  稀土价格尚未见底
  广晟有色2012年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为11.2亿元,同比增长1.31%;净利润941万元,同比下降92.99%。公司解释称,受经济下行影响,主要产品钨和稀土产品销售下降,价格下跌,产品盈利空间缩小,导致公司利润大幅度降低。
  稀土及相关产品占广晟有色主营收入的90%以上,而从主要稀土产品价格来看,2012年上半年跌幅均超过了30%,稀土价格的下跌使得公司稀土业务的营业利润率下降了15.04%。
  稀土价格的波动对公司的业绩影响是最直接的,而对于国内稀土企业而言,最大的坏消息莫过于海外产能的大量释放。
  一位稀土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由于近年来中国缩减出口配额,打击非法盗采和走私活动,并且在短期内都不会再批准新的稀土勘探和开发项目,中国以外地区对稀土供应存在较大担忧,这促成了美国矿山在2011 年重启和澳大利亚新矿山的开发。
  “从2012 年中,澳大利亚和美国矿山将开始逐步释放产能,2012 年末中国以外地区新增稀土产能约1万吨,到2013年末增量将达到4.85万吨,从而彻底改变全球稀土行业格局,2013年全球稀土行业将开始进入过剩时代,届时中国对全球稀土市场的控制能力将显著下降。”该分析师称。
  上述分析师预计,未来几年,可能还将有南非、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新矿山进入到建设阶段,所以,尽管目前稀土价格已经跌幅较深,但短期内仍未见底。


  整合或存机会
  整个行业产能过剩、价格难以重现2011年的光景已是业内的共识。而淘汰、整合则是中国稀土行业眼下最热话题,各个地区的龙头企业被政策推到了整合的主体位置。
  今年6月,南方稀土推出了整合时间表。广东省政府发布的《关于推进我省稀土行业整合的意见》(下称《意见》)中提到,到2013年底,通过联合、并购、合资等市场化手段,由广东省稀土产业集团完成对广东省内现有稀土采选、冶炼分离企业的整合,集团基本实现对稀土资源的集中经营管理,并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大型稀土企业集团。2015年底,基本完成省内稀土产业链的整合。
  广东省内稀土企业相对较少,基本为五矿有色、中色股份和广晟有色旗下子公司。而五矿有色的主要力量集中在江西,广东地区尚不具备竞争力;中色股份则未有探矿、采矿权,其冶炼、分离等生产仍然受制于稀土矿商。
  广晟有色作为广东省稀土整合的主体,有望获得更多上下游的优质资源。而广东省稀土矿采矿权主要掌握在广晟有色手中,且广晟有色已经将广东省主要稀土企业收归旗下,已为整合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广东省稀土产业集团与广晟有色同属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业内人士认为后续稀土产业集团整合将以广晟有色为主推进兼并、合作,广晟有色或将成为广东省稀土整合的最大受益者。
  此外,工信部还于8月初发布了《稀土行业准入条件》。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该条件基本就是为大型稀土企业量身定制的。被淘汰或被拒之门外的小稀土企业,空闲下来的矿产以及其他资源不可避免的要被整合到类似广晟有色这样的大型企业去。
  以包钢稀土为例,已完成北方稀土整合的包钢稀土以不到5亿元的代价吸收了华美稀土,华美稀土则在一年内为包钢稀土贡献了24.5亿元的主营收入,4.56亿元的净利润。而在淘汰整合方面,包钢稀土花费6000多万元就淘汰整合了31家小企业。
  “上市公司要真正把整合的资源吃到嘴里,还得看国资委和大股东脸色,为了避免同业竞争,上市公司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以广晟有色为例,一是广东稀土集团把整合后的稀土资源都注入到广晟有色;二是上市公司的稀土业务剥离给广东稀土集团成为一家非稀土业务公司。”上述业内人士说。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