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不会忘记

2009年09月14日 9:42 1021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镍资讯   作者:


  就在新中国急需镍的那个年代,地质工作者在金昌的龙首山下发现了一块含镍的孔雀石。当矿山标本送到陈鑫手中时,他反复观察,根据超基性岩中铜镍共生的理论,判断这块孔雀石除铜之外,很可能含有镍。他马上将标本送化验室化验,要求在做铜的分析的同时,一定要增加以镍为主的快速分析。结果很快出来了,证实铜镍均达到工业品位,其中镍含量为0.9%,铜含量为16.05%。陈鑫随手把化验结果写在一张普通的十六开的白纸上,于是,金川铜镍矿的第一张化验单就这样在陈鑫先生的手中诞生了。正是这张化验单,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年代,改写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历史!
  拿到化验结果,陈鑫兴奋异常,立即驱车,连夜从酒泉的队部赶往400多公里之外的永昌报矿点。在陈鑫的指导下,当第一个勘探浅井打到七八米时,就见到了海绵晶结构的原生铜镍矿体。从此,揭开了金川铜镍矿发现的序曲,这也标志着中国缺镍少钴的时代永远结束了。
  1999年深秋,我拍摄一部反映金川铜镍矿发现四十周年的电视纪录片。在兰州采访完当年与陈老一起共事、后来已是中科院院士的汤中立之后,决定去北京采访陈老,汤中立先生为我提供了陈老家的电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当我到达北京时,在摆渡车上惊奇地发现,汤中立先生和我同乘一架飞机。就在行驶的摆渡车上,汤中立先生得知我不熟悉北京时,热情地在我的采访本上画了去陈老家的路线图。
  按照汤中立先生画的路线图,我很顺利地找到了地矿部附近陈老住的小区。78岁高龄的陈老,身材魁梧、满脸红光,带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洪亮而富有磁性。也许是我们已经有过几次的电话沟通,抑或是我来自他奉献过青春年华的故土,所以一见面,彼此感到十分亲切。我给陈老带了几包甘肃出产的百合和枸杞,陈老非常感谢。第一次我没有带录像设备,我计划先看一下陈老的住房和周围的环境,再拍摄。楼下车来人往,再加上陈老腿痛,不便下楼,我只能选择在家中采访,我们约定第二天正式拍摄。
  第二天,我如约来到陈老家时,家里收拾的十分整洁。陈老住的房间非常小,尽管是四楼,但窗户外面的树还是影响室内的光线。我们的采访只能在一间仅能容纳一张单人床、一张写字台和一个书柜的小屋里进行。陈老拿出早已拟好的采访提纲,征求我的意见。老前辈严谨而又有条理的做事风格,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当陈老拿出金川铜镍矿的第一张化验单时,我们都非常兴奋。陈老几十年奔波于大半个中国,无数次的搬家,这张化验单居然劫后余生,奇迹般地被保留了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陈老告诉我,这张化验单是后来在整理书籍时无意中发现的。当年谁都不曾想到,正是这张化验单,竟然决定了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的诞生。陈老曾经撰文回忆过当时的情况,我也正是通过拜读陈老的大作才得知这一信息的。提起四十年前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陈老沉浸在兴奋的回忆之中。
  陈老小小的书房里,到处摆满了书。拍摄结束之后,我仔细观察才发现,几乎所有的书全是文学方面的。我好奇的问陈老,您不是学的地质专业吗,怎么全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书籍。陈老笑着告诉我,他年轻的时候,就一直喜欢文学,走上地质专业,完全是阴差阳错。陈老的夫人,个头高挑、皮肤白皙。她嗔怪地告诉我,现在陈老因为腿脚不方便,一个星期只能下一次楼,但是每次下楼就抱一大摞报刊上来,读书是他退休后的全部生活,家中其他事一概不过问。一个对中国地质工作有过杰出贡献的知识分子,晚年的生活竟是如此平凡。
  陈老一边讲述往事,一边给我看一些当年的照片。突然他指着一张4寸见方的黑白照片问我:“您看这是谁?”我仔细端详半天后说:“这个个子高的好像是您啊?那个瘦一点是温家宝总理吗?”因为我看照片的背景好像是甘肃酒泉的钟鼓楼,温家宝有一段时间也在酒泉的地质队工作。陈老笑着告诉我:是温家宝。他们当时都是河西走廊地质普查组的成员,陈老是组长,温家宝总理是副组长。
  回到金昌之后,我在有金川公司的领导参加的审片会上向他们建议,希望派人到北京,从陈老手中把那张化验单征集过来,因为在金川公司的发展史上,那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资料。要是在陈老手中,得不到妥善的保管,将来可能会遗失。
  几个月之后,我的片子几经修改,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我给远在北京的陈老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播出的具体时间,希望能够看一下。听的出来,陈老非常高兴,接着他问我:“小马,前不久,金川公司来人把那张化验单拿走了,他们是金川公司的人吗?”我立即说:“是的,是我向他们提供的这个信息”。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就是十年。十年来,忙于工作的我,再也没有与陈老联系过,我不知道当年陈老是否看到了我的片子。几年前,我在金昌偶遇汤中立先生,我在向汤先生问好的同时,询问陈老的近况。汤先生告诉我,陈老挺好,就是听力不如以前了,我听后十分欣慰。本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想把采访陈老的片子录一盘带子,去北京时送给他。结果,这也成了我终生的遗憾!
  当年先辈们奉献过青春和热血的这块土地,经过几代金昌儿女的艰苦奋斗,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铂族贵金属提炼中心、北方最大的铜生产基地和甘肃省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和高效农业基地。看到金昌天翻地覆地变化,在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倍加怀念曾经采访过的两位已故去的老人。王泉媛,在如花似玉的那个年龄,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投身革命,是河西走廊改变了她的命运,让她大半生倍受磨难。陈鑫,一位生长在旧中国的知识分子,赶上了社会主义好时光,共和国丰富的宝藏,给了他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使他报国的理想在祁连山上大发异彩。
  金昌不会忘记,正是无数个王泉媛、陈鑫们无私的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富足安康的生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两位与金昌历史密切相关的老人吧!

[1] [2]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