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未来趋势:轻重稀土两重天

2012年08月09日 15:5 726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随着稀土身价倍增,8月8日开幕的第四届包头稀土产业国际论坛也比往届规模更大,并且吸引了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业内龙头企业。
  会议期间,中外稀土业对稀土未来供需结构达成共识。随着中国市场以外的稀土项目投产,以中国为主的单边稀土供应格局将被多边供应格局取代;重稀土供应将日益紧缺。
  这一供需结构变局将成为今后我国稀土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基础,具体政策涉及稀土储备政策、出口配额制、稀土应用产业战略等。
  此外,稳定稀土价格成为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8日上午,国内首个全国性稀土交易平台在包头挂牌,包括包钢稀土、厦门钨业等在内的10家南北稀土企业各出资1000万元,分占公司10%的股份。
  轻稀土多元化格局
  根据美国TMR公司的跟踪研究,除中国外,国外还有429个稀土项目。其中,集中在美洲、欧洲和非洲的38个稀土项目进展较大。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秘书长马荣璋表示,最具竞争力的项目应该是美国钼公司和澳大利亚莱纳斯在马来西亚的莱纳斯先进材料工厂。
  根据美国钼公司公布的生产计划,公司产能目前约6000吨,今年底达到19050吨,2013年底达到4万吨。
  莱纳斯在马来西亚的项目将给国内轻稀土市场带来更直接的冲击,该公司计划第一阶段产能为1.1万吨,第二阶段扩张至1.2万吨。
  “如果不考虑产品品种和质量,仅这两家公司的产能在2015年后,就可以满足中国以外的稀土市场需求。” 马荣璋表示。
  此外,南非Frontier、加拿大西部矿业、东南亚的稀土工厂都准备加入市场竞争,2011年至2016年,中国以外的稀土产量将增长10倍,至6万吨REO/年。
  “多元化稀土供应格局将很快形成。” 马荣璋对本报记者表示。
  西澳科廷能源与矿业经济研究中心及澳大利亚工业矿物公司教授Dudley Kingsnorth是世界稀土市场预测和稀土项目开发方面的专家。Dudley Kingsnorth认为,随着美国钼公司及莱纳斯马来西亚工厂的投产,多元化供应格局逐渐形成,轻稀土价格将下跌,全球对轻稀土的需求将显著增加。
  轻稀土多元化供应格局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国内轻稀土企业的发展。Dudley Kingsnorth对本报记者表示,除非美国钼公司和莱纳斯公司出现正现金流,未来新稀土项目的融资将越来越困难。
  重稀土供应危机
  业内普遍达成的一个共识是,与供大于求的轻稀土相比,在未来十年,重稀土供应将成为稀土产业的主要关注问题,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面临供应紧缺带来的各种危机。
  虽然世界各地已启动新的稀土
  项目,但几乎全部是轻稀土,重稀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并且在实际应用中价值大于轻稀土。
  Dudley Kingsnorth认为,自2016年至2020年左右,虽然中国以外稀土产品的可获得性大幅提高,但重稀土元素的可获得性将成为全球问题。
  “未来能够获得足够的重稀土是令人担忧的事情,中国面临满足本国之需的同时,也面临WTO规则的调整,左右两难。” Dudley Kingsnorth表示。
  在Dudley Kingsnorth看来,应对重稀土供应危机,需要中国发布透明的重稀土数据,包括储量和需求预测,“让潜在的重稀土短缺成为一个全球面对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猜谜游戏。”
  马荣璋赞同Dudley Kingsnorth关于重稀土未来供应趋势的预测,“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未来的政策会更有针对性。”
  实际上,自去年底开始,国内的稀土政策就在轻稀土与重稀土上不再“一视同仁”。商务部决定,自2012年起,对稀土出口配额实行按轻稀土和中重稀土分类管理的办法。
  目前,我国主要的重稀土企业包括五矿、中铝、江西赣州稀土集团、厦门钨业、中色等。
  中国是主要消费市场
  一般情况下,全球稀土需求大约12万吨。由于世界主要稀土新材料产业基本转移至中国,因此,中国是主要稀土消费市场。未来这一趋势依然将保持。
  Dudley Kingsnorth对记者表示,今年全球稀土需求将小幅反弹10%左右,价格将保持相对较低水平。
  Dudley Kingsnorth认为,未来五年,全球稀土需求将增长至16万吨,其中中国占10.5万吨,世界其他国家的稀土需求将从3.5万吨增长至5.5万吨。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占恒对本报记者表示,正由于主要需求集中在中国,美国钼公司、莱纳斯等海外稀土项目的扩产或将缺乏足够的支持空间。
  据中国稀土行业协会预测,未来对稀土材料的需求增长点将很可能集中在风力发电,该领域对金属钕、镨钕的需求将会出现较大增长。
  参会者普遍表达了对稀土价格变化无常的担忧。对此,马荣璋对本报记者透露,将在最近一个月内建立起国内稀土产品价格机制。
  不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稀土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价格机制的形成依然面临诸多利益矛盾,实际效果依然需要观望。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