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要求商务部对美韩多晶硅进行双反调查

2012年06月29日 9:22 415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中国多晶硅企业集体发声称行业已至生死存亡边缘,要求商务部启动对美韩的多晶硅双反调查。
  中国光伏行业联盟副秘书长高红玲证实,保利协鑫、赛维太阳能、大全新能源及其他多晶硅企业均已向商务部提交了申请。
  今年1-5月,我国累计进口多晶硅34034.74吨。5月份单月进口量为7896.08吨,环比增长27.67%,其中从美国进口3269.37吨,从韩国进口1752.74吨。
  受美国、韩国等国多晶硅低价进口影响,自2011年9月以来,国内80%中国企业已停产,影响波及整个行业超过500亿投资。
  与此对应的是,继美国对中国光伏组件双反初裁尘埃落定之后,欧洲正酝酿启动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6月27日,美国商务部发出公告称,之前做出的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补贴税将予以提高。
  “行业的停产已超过3个季度,造成失业人数超过5000人。”6月27日,一位多晶硅企业高管对此忧心忡忡,美国双反之后,本土组件价格反而下降,美国本土的制造商、服务商均可得益,但中国组件企业亏损更趋严重,多晶硅企业停产、限产面扩大,“为什么是国内的企业一直在输?”
  这位高管同时坦言,行业对美韩多晶硅发起双反调查的诉求,已获商务部积极回应。
  不一样的双反调查
  多晶硅行业集体向商务部提出针对美韩多晶硅企业的双反诉求,在2011年11月时已经有过先例,但彼时由于下游组件反对声音较大而被搁置。
  “但这一次不同,多晶硅企业的声音获得了许多下游企业的支持。”上述高管坦言,10月份美国双反终裁很难推翻初裁判决,现在又即将面临欧洲可能到来的双反调查,“没有反制手段,中国企业只会输得更惨”。
  数据显示,自5月中旬公布反倾销初裁结果后,输往美国的中国光伏组件价格已从0.9美元/瓦跌至0.8美元/瓦左右,价格下跌超过10%。由此也意味着,业界原先预计的双反会使美国光伏产品价格上升,并最终会影响美国双反终裁的设想落空。
  有据于此,美国商务部通告称,将提高针对中国光伏组件的反补贴税。其中,尚德电力被处以的反补贴税增加至3.44%,天合光能提高至5.81%,其他所有中国太阳能企业的反补贴税也将增加。
  如若再加上31.14%~249.96%的反倾销税率,中国光伏企业进入美国市场再面临更高门槛。
  更为重要的是,在双反让美国厂商获取较大收益的同时,中国的光伏厂商的亏损仍在扩大。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赛维LDK亏损1.85亿美元,尚德亏损1.33亿美元,晶科能源亏损5700万美元,英利亏损4500万美元。
  融资环境也更加恶化,光伏企业目前的融资难度陡增。以四川为例,交通银行(4.50,0.00,0.00%)四川省分行已对光伏行业授信客户全面冻结授信额度。
  “现在多晶硅现货价格是25-26美元/公斤,我们反复跟下游企业讲,即使对美韩的多晶硅双反成立,这个价格也不会变动多少,只是供应方变化了。”该高管称,国际七大厂中的挪威的REC、德国的瓦克是可以出口到中国的,由此可以满足国内下游企业的需求。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会长赵家生对记者承认,该会正在做多晶硅行业受低价倾销损害的数据调查工作,“包括美韩企业到底以多低的价格出售,是否低于他们自身的成本价销售,力求真实准确”。
  多晶硅行业的救赎
  集中7家多晶硅企业之多的四川,目前仅有两家(瑞能和永祥)能够生产,但这仅是中国多晶硅行业大规模停产一个缩影。
  目前国内在建及已建成多晶硅企业总计有69家,但是超过八成已停产。
  多晶硅技术专家、成都恒海化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恒告诉记者,洛阳硅业、亚洲硅业、阳光硅业、南玻旗下多晶硅也只能开一部分,“宁夏国电、昆明冶研新材料则停了”,内蒙的基本停完,能够基本满产的仅有保利协鑫、赛维LDK和瑞能三家。
  多晶硅行业为化学工业,如果机器长期不运行,就会面临炉体污染和腐蚀等问题,维护成本相当高昂,而目前国内停产多晶硅企业停产期已近三个季度之久。
  前述高管称,目前全球光伏行业低迷,包括美国瓦克、MEMC,韩国OCI等大厂均低价或以亏本价格向中国出售多晶硅,“它们的报价都在21-22美元/公斤左右,国内企业的成本多在35美元/公斤以上,根本没有竞争力”。
  2011年,中国总计进口多晶硅64613.86吨,同比增长36.00%;此中,从韩国进口21361吨,同比增长89.47%。

责任编辑: 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