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铅超标”螺旋藻

2012年06月13日 16:26 585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大污染事件报道


  为此,专家呼吁要尽快制定新的国家标准。
  张学成建议:“从水源等其他环境因素来考虑,目前2.0mg/kg的铅含量标准仍符合我国国情,仍然是普遍适用的、科学合理的。”他强调,无论是片剂还是胶囊都可以依据或者参照这个标准。
  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博士李兆新也对记者表示,铅含量标准的制定要符合螺旋藻产业发展要求和食品安全,涉及到产业生存和出口,科学依据和现状要充分考虑。2.0mg/kg的标准即使到现在,科学价值和使用价值也非常强,是可靠可信的。
  卿人韦还建议,当前局势要加快统一标准,作出科学解释和答疑,用严格的标准来规范企业生产。
  沈银武着重提出,要抓紧时间制定螺旋藻养殖标准,严格控制水源、生产原料、藻种培养、规模化养殖、采收、干燥、加工、包装及养殖废的水处理等一整套工艺流程。只要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养殖,螺旋藻的产品质量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了。建议该项工作由微藻产业创新联盟申请建立,并提交相关管理部门。
  魏东则进一步建议说,新国标中应分级更明确。其一,营养指标应该体现其中;其二,卫生指标应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这两个指标加在一起,最好能够把螺旋藻产品进行分级,督促企业技术升级,避免企业恶性价格竞争和盲目扩张,以提高品质为先。
  记者联系微藻产业创新联盟,该联盟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联盟正起草新国标,并将推动新国标尽快出台;同时,拟推出螺旋藻养殖规范,为螺旋藻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标准保障。
  思考:质量是螺旋藻产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可以说,这次螺旋藻"铅超标"风波为整个螺旋藻产业敲响了警钟。”中国螺旋藻产业奠基人之一、我国资深藻类研究专家、中科院原武汉植物所所长胡鸿钧告诉记者,“螺旋藻产业已发展20年,必须依靠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下去。通过这次事件,企业要在以后的发展中有危机感和社会责任感。螺旋藻产业是高技术产业,但目前也存在一些小作坊,进行虚假广告宣传、以次充好,生产质量不可能有保证。企业若牺牲质量来获取利润的话,得不偿失。”
  张学成则呼吁,螺旋藻是有利无弊的食品,质量是生命线,企业要重视产品标准和质量安全,有责任感和信誉,这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建议,要加强螺旋藻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控制,建立从藻种到产品生产过程各个工艺环节的操作规范,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业发展的规范化,客观地宣传螺旋藻的优良食疗功能,但不可无限扩大甚至神话其功效,维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胡鸿钧强调,大部分企业都是负责任的企业,但在行业中肯定是存在不合格的企业,这就需要通过严格的标准制定把他们淘汰出来。当前,一些企业已经配备了高精度的仪器,用来加强产品检测,提高产品质量。
  微藻产业创新联盟负责人表示,联盟内企业一定严把质量大关,敢于承诺,科学、合理、严格地控制各生产环节。
  李兆新则建议,要对螺旋藻中的铅加强风险评估和安全评价,对铅含量设立科学限量,既保护消费者健康,也保护行业的发展。
  刘建国也提议,可针对该问题开展应急性项目研究,包括:螺旋藻富集重金属的机制、重金属存在类型与毒理研究,导致螺旋藻产品重金属超标的主要途径的溯源分析,重金属含量精确分析和快速检测技术及在产业部门的应用,建立针对于不同源头的降低重金属超标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制定螺旋藻培养与产品加工规范及在产业部门的推广。
  采访中,魏东还希望企业在市场运营过程中完善相关工作,做好科普宣传,让消费者更科学地认识螺旋藻。他建议企业要建立溯源制度,对原料产地及生产、加工过程溯源,同时加大质检力度,实现原料生产、养殖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企业要切实对消费者负责,最大程度保障食品安全。

[1] [2] [3]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