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蓄电池成环保倒逼产业升级好案例

2012年05月07日 9:13 490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如果没有始于2011年的环保风暴,中国的铅酸蓄电池业或许还沿着它既往的轨迹,鱼龙混杂地继续发展。按照环保部公开的数据,截止到2011年9月,中国发放生产许可证的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共计1864家。而这些在册企业的总产能,与美国30余家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的总产能相比,只能打成平手。
  从产品结构上看,中国本土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商与跨国铅蓄电池巨头只能形成“互补”:中国大多数企业的长项是为电动自行车配套,而日本GS汤潜、美国江森自控、意大利非凡等跨国巨头则主攻汽车、移动通信等产业。
  从研发水平上看,按照行业协会的说法,中国本土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商中的旗舰,目前的水平是“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中国始终在追随先进者的脚步。跨国铅酸蓄电池巨头,只将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研发力量依然放在其本土。
  从管理能力上看,中国本土铅酸蓄电池企业多不论是对行业标准的执行力度、对员工劳保的重视,还是与周围社区的沟通,甚至是危机公关能力,都逊色于国外先进同行。
  这一切,或将因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得以改观。我们已经看到,环保要求已经成为倒逼铅酸蓄电池行业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从2011年下半年环保风暴突袭至今,铅酸蓄电池产业升级的火焰愈烧愈旺。一方面,铅酸蓄电池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更快地投入生产;另一方面,铅酸蓄电池行业涌动兼并重组之潮。优胜劣汰,资源的迅速有效集中,必将使整个行业的发展更加长远。更令人可喜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铅酸蓄电池企业开始学会重视履行环境责任。
  铅酸蓄电池行业此前漠视的,不仅是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血铅数字,更有数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据工信部测算,2009年电池排放含重金属废水的总量超过1200万吨,其中铅酸蓄电池企业排放废水1000多万吨。中国本土环保组织分析政府部门的监管记录后认为,大多数违规生产企业的废水处理设施不完备或长期停运,废水和污水直接排入淡水中,造成河流、湖泊和地表水中的铅含量超标,严重威胁周围居民饮用水安全。
  企业能否满足合规性要求,是由产业基础、技术水平、成本承受能力等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但以环保诉求为抓手,倒逼产业升级,国外已有好的范例。欧洲化工行业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在欧盟化学品监管REACH法规推行之初,当地化工行业叫苦连天,他们认为环保要求会增加企业成本,迫使企业转移他处,这将造成很多人失业。不过,后来的情况显示,这种现象并未出现。环保新规确实会给企业带来成本的增加,但这个成本是合理的。当行业集体感受到环保压力,进而联合攻关,不但能够促进污染问题的最终解决,而且能以满足环保诉求为新的竞争点,优胜劣汰,产业升级则水到渠成。
  回到铅酸蓄电池行业本身,问题在发展中出现,同样需要在发展中解决。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政策干预,但更多的工作可以由产业本身和投资者来做。当企业的环境表现与更高的违法成本、更严格的政策、客户企业和消费者的压力等经营风险密切相关时,变被动为主动,便成为唯一利好的选择。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