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史:推进找矿突破 保障科学发展

2012年04月24日 13:56 178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聚焦“找矿”

1

  每年的4月22日,我们都会探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地球和谐相处这一永恒的命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母亲为我们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一切物质需求。但是,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却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尤其是矿产资源,伴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被大量消耗,以至于我们今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着许许多多重要能源与矿产资源供应瓶颈。
  正因为如此,今年的地球日,国土资源部围绕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的主题,将“推进找矿突破,保障科学发展”作为第43个世界地球日的专题,其目的,就是呼吁全社会都来增强资源意识,积极支持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保障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的前提,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推进的今天,矿产资源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资源需求刚性上升,但同时资源供给刚性制约,许多矿产资源显得不够用了。据对45种主要矿产可采储量保证程度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有25种矿产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未来1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刚性需求与矿产资源供给刚性制约的矛盾相互交织并存。
  资源的紧缺,很大部分的原因来自“开源”的不足。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我国矿产资源消费快于生产、生产快于勘查。过去15年间,我国矿产资源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大宗矿产进口量大幅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其中,石油、铁矿石、精炼铝、精炼铜、钾盐的对外依存度都超过了50%。而随着全球矿产资源竞争的日益加剧,利用境外矿产资源的风险和成本正在日渐加大。作为矿产资源生产与消费大国,我们的资源供应完全依靠国际市场,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而且会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现实告诉我们,摸清我们自己矿产资源的家底,立足国内实现找矿突破,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地质找矿工作,再三强调要立足国内增强资源保障能力。2011年10月,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更为我国新时期的地质找矿工作描绘了宏伟蓝图。
  21世纪的今天,在中国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不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而且在找矿机制和找矿方法上也是一次重大的探索创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坚持“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新机制,打造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投资平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矿产勘查开发,用8~10年的时间,在重要能源资源整装勘查区、老矿山深部和外围及成矿远景区实现找矿发现,形成一批能源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能源资源储备体系,同时,密切结合我国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资源产业战略西移,向海域与境外拓展。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保障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提高我国资源保障能力,加快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是宝贵的。我们不仅要重视“开源”,还要重视“节流”。新世纪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在开源的同时,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作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一项重要任务来部署实施,这既是由我国共伴生矿产多、低品位矿产多、难选冶矿产多的资源禀赋决定的,也是珍惜地球资源的必然要求。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一方面能够让一矿变多矿,小矿变大矿,贫矿变富矿,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变废为宝,减少废渣排放,建设“绿色矿山”,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此外,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我们还要探索建立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资源管理模式,以点上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促进面上的生态保护。
  地球,作为人类唯一的家园,承载着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地发展。一直以来,人类利用地球宝贵的矿产资源,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并且也有能力去改变过去那种粗放浪费的开发利用资源的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开发不注重保护的发展方式。“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绝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必须作出的选择。“推进找矿突破,保障科学发展”,正是践行这一思想理念的具体行动。我们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每年的世界地球日,都会唤起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深反思,都会让我们更加爱护地球母亲,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增进与地球的和谐相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努力践行“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为了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为了人类的明天更加美好!(信息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