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 推进污染减排
2012年04月20日 14:20 3200次浏览 来源: 中国环境报 分类: 舆情综述
在全面总结2011年宣城环保工作的基础上,宣城市环保局日前已明确2012年环保工作重点。2012年,宣城市将围绕一条主线、突出3个重点、力争6个提升,着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2012年,宣城市将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条主线,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载体和抓手,坚持用生态建设统领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统筹解决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实现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不断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全面巩固宁国、绩溪创建国家生态县(市)成果,全力支持郎溪、旌德、泾县创成省级生态县。强化市区联动,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为依托,加快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进一步加强创建工作的督察和考核,全力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确保创建工作符合时序进度要求。
突出“三个重点”
重点一:全力推进污染减排。认真落实市政府“十二五”污染减排规划,出台《宣城市“十二五”污染减排综合性方案》,督促各县(市、区)按照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任务和要求,组织制定削减方案,落实减排项目,抓好时序进度,强化对总量削减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督察和考核。
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负责、环保统筹、部门分工、全民参与”的污染减排体制机制,明确责任和任务,深入推进机动车尾气和农业源污染减排,加快水泥生产行业的烟气脱硝设施建设,提升氮氧化物的减排能力,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的减排龙头作用。建立健全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严格监督、严格考核、严明奖惩。
重点二:不断优化环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以省级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进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4月,在全市环保系统开展大调研活动,对全市所有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点产业开展环境评估,为地方党委、政府推动开发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坚持产业准入环境标准,出台《宣城市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容量管理办法》,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改扩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结合宣城市环境特点,严格把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和竣工验收关,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充分发挥环评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
重点三:扎实抓好环境监管。以严厉的措施整治重点行业重金属排放污染问题,全面排查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和处置存在的环境隐患,从严监管污染减排重点企业,切实保障群众健康。
继续开展环保“绿剑行动”,创新检查方式方法,采取联合执法、联动执法、异地互查等形式和晨检、夜查、飞检等方式,重点做好涉重金属、化工、造纸等企业及化工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区和环境敏感区域的环境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对发现的重大环境安全隐患和严重污染环境的违法企业,函告地方政府实行交办或督办。
力争“六个提升”
公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意识有明显提升。全面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和推进环境文化建设,推进环保“进机关、进党校、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全民参与体系,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明显提升。加快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建设,进一步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加快推进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垃圾焚烧厂项目建设,加强对垃圾处理场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的运行监管。
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和提升。全力抓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推动开展中心城区禁煤、禁鸣工作,做好重点区域噪声和扬尘污染防治,加强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管理,实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不断提高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强辖区内主要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强化水环境质量责任制,严防发生跨界污染事件。
环境保护基层基础建设有明显提升。重点支持县级环境监察、环境监测、总量减排等机构能力建设,推动设立县级环境信息、环境宣教、环境应急机构。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推动市县两级环境保护装备、设备的升级和更新,形成技术能力并发挥效益。加强与环保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全市环境科研能力和水平。
农村生态环境面貌有改善和提升。制定《宣城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加快农村污水、垃圾等生活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以实施国家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为契机,不断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效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环境保护能力水平有新的改善和提升。加大干部队伍的学习交流和教育培训力度,深化环保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不断完善和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创新项目审批、减排调度、案件审查、环境决策等工作机制。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