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稀土由原料出口变产品出口
专访五矿集团总裁助理王炯辉
2012年03月31日 8:54 4249次浏览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分类: 稀土
在王炯辉看来,稀土不应该单纯限制出口。
继年初WTO裁定中国九种原材料限制出口违规之后,日前有消息称,欧美已着手将中国稀土出口限制措施诉诸WTO。
“就稀土而言,我们不应该单纯限制出口,而是要着力打造稀土产业链。如果原料在你这里,应用在你这里,市场也在这里,有什么怕的呢?”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下称“五矿集团”)的总裁助理、五矿勘查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炯辉说。
王炯辉的新概念:“新技术矿产”
最近在矿业界,有个新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那就是王炯辉提出的“新技术矿产”。
据王炯辉介绍,新技术矿产是从应用端来定义的矿产,随着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有一类新型矿产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兴材料产业,可称为“新技术矿产”。比如液晶电视面板的原材料铟等。王炯辉把三稀(稀土、稀有金属、稀散金属)、铂族金属、镁及非金属矿产里的萤石等39种矿种纳入新技术矿产体系中,并指出,随着科技进步,这一体系会不断扩大。
王炯辉透露,“新技术矿产”这一概念,源于五矿集团的南方稀土资源战略布局。
五矿集团目前共拥有13600吨分离能力,占到国内中重稀土市场的1/4左右,是世界最大的中重稀土资源供应商和国际领先的稀土产品加工商。2011年,国务院表示,在1~2年内,南方离子型稀土行业排名前三位的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王炯辉向媒体坦言,“五矿一定会成为南方稀土企业前三强。”
“在传统能源石油、大宗原材料矿产上,我们无法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因为资源大多已经瓜分完毕。但在新技术矿产上,中国完全有可能占据制高点。”王炯辉指出。
不应该单纯限制稀土出口
据王炯辉介绍,上世纪80年代,由于国家外汇短缺,稀土肩负起吸收外汇的重任。中国大力向日本和欧洲推销稀土,也开启了把稀土当“土”贱卖的历史。“在稀土研究中,我越来越觉得这类产品的应用前景浩瀚无边。例如有几种稀土原料,迄今为止,我们都不知道发达国家买它们到底用于做什么。中国与外国在应用研究方面的差距确实很大。”
王炯辉表示:“打造稀土产业链也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过去,我们都是卖原材料,不注重后端应用。1元钱的稀土原料,我们粗加工最多卖10元、20元,到欧美做成产品后,我们就要花1000元才能买回来。这就是高端制造业的利润,我们研究新技术矿产目的之一,就是研究资源和高端制造业的关系。”
在整合南方稀土时,五矿集团的着眼点不仅是获取稀土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打造稀土产业链。“2009年,我提出中国要思考如何打造世界级的矿业公司路径时,还应者寥寥。”王炯辉回忆道。但到了2012年,五矿集团就明确将“世界一流的矿业公司”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我认为中国矿产企业要成为铁矿NO.1不可能。因为优质铁矿资源已经瓜分差不多,除非有意外事件导致重新洗牌,但那是小概率的。如果从现在,我们就开始潜心于新技术矿产,我们就有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世界领导者。”王炯辉说,“未来10~20年,中国对资源的需求呈刚性增长,即使到了2025年,我相信新兴经济体对资源的需求还有10年平稳期,但目前我国的现状是‘资源的利用率低,利用方式粗放,浪费严重’。如何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成为当务之急,而研究新技术矿产开发,加大综合利用成为一条正确的路径选择。”
“新技术矿产”的先机
“中国未来会成为全球地质勘查技术中心之一。”王炯辉充满信心,“原因有三:一是中国地勘从业人数众多。中国有近百万地勘大军;二是中国地勘技术进步快;三是国家的支持。中国主要是国家公益投入拉动商业勘探资金投入。”
“中国未来几年还将建立风险勘探资本市场,这一市场至少会成为亚洲中心。”王炯辉说。2010年底,天津矿业权交易所揭牌,五矿是其第一大股东,王炯辉出任矿交所董事长。2011年,该所开通了国际板,并且把几类新技术矿产列为交易品种。“中国现阶段资源对外依存度太高,既受到疯涨的国际油价侵扰,又被迫接受不合理的铁矿石定价体系,但在新技术矿产上,我们完全有可能占据先机。”
“新技术矿产是矿产竞争的蓝海,富有‘长尾’特征。单一矿种规模较小,明显小于铁、铜、铅、锌等传统大宗矿产。譬如,2008年,中国钨工业产值为319亿元,不足钢铁、石油等工业产值的百分之一。就新技术矿产而言,多数国家大型矿业公司尚未涉足,仅仅在探索。”王炯辉表示,与传统矿产不同的是,新技术矿产供应地相对单一,目前已知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朝鲜、中国、南非、巴西等少数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呈现单边流动状态,即从主产地流动到科技相对发达的美国、日本和欧美等。
“由于新技术矿产资源地相对单一,供应难免存在风险,中国应加快建立新技术矿产的储备战略和加大政策扶持鼓励研发力度。只有未雨绸缪,我们才能决胜未来。”王炯辉说。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