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国家专营 民企如何求生
2012年03月23日 8:41 7434次浏览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分类: 稀土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人士提出了折中的方案,即在采矿权由地方政府掌握,央企实行全产业链整合布局的前提下,中小型企业虽依然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但各自为战的情形有望结束,优胜劣汰,并入大企业是大势所趋。
近日从业界传来消息称,商务部将于6月份出台稀土专用发票制度,作为“国家专营制度”技术基础的稀土专用发票,有望在内蒙古和四川率先试点。此举意味着,继盐业和烟草业实行国家专营之后,稀土行业也将被纳入“国家专营”的范围内。
业内人士称,稀土专营体系将涵盖中国稀土开采、冶炼、深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更为具体的体系设计是由稀土储备、开采、冶炼、消费四部分构成,开采、冶炼及消费企业实行身份认证和网签制度,每年开采的稀土进入储备和消费两个领域,彻底阻断非法生产企业获得稀土的途径。可以预见的是,政府势必加快正在进行中的国内稀土企业整合进程,尽快结束稀土行业私采超采超量生产、以及无序竞争的乱局。最新消息称,目前国内上百家稀土企业最终将被整合至两三家。
据悉,早在去年5月份,国务院就曾在《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稀土开采、冶炼分离、产品流通台账和专用发票管理制度。通知称,今后稀土企业销售稀土产品通过防伪税控系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只能通过系统中的产品目录库选择产品名称开具。
必须说明的是,稀土是中国最丰富的战略资源,它是很多高精尖产业所必不可少原料。稀土作为许多重大武器系统的关键材料,美国几乎都需从中国进口(某些程度上是战略的储备)。目前中国出口的稀土数量居全球之首。通俗地说,稀土是17种稀有元素伴生矿的总称,如铌、铈、镧等;稀土在重要领域的应用范围很广,几乎所有高精尖电子产品的尖端材料中都含有稀土,比如军事工业、航天工业如果没有稀土材料,导弹便成了瞎子、卫星将成为盲人。稀土还被应用到各领域的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机电一体化产业集群、生物技术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产业集群、铝铜等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集群。
目前全球90%以上的稀土产品由我国生产供应。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全球的稀土消耗量在不断上升,目前每年的消耗量已增至13万吨左右,预计2015年前后将达到20万吨左右。在美国、欧盟、日本联手向WTO提出针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贸易诉讼后,中国政府势必加快正在进行中的国内稀土企业整合进程,尽快结束稀土行业无序竞争的乱局。
稳定稀土价格亟待专营
有业内人士指出,稀土专用发票的启用即意味着稀土将出现类似于烟草专卖的模式,即由国家指定的少数几家企业从事稀土的生产、销售,使用专门的发票,交易平台高度集中,价格的制定、原料供应量等都将由少数几家企业掌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推出稀土专用发票,私采超采等超量生产现象将得到明显缓解,稀土价格暴涨暴跌的局面也将有望改善。
据悉,由于稀土与其他大宗商品一样,可以采用一般发票,导致稀土交易混乱,而稀土价格在经历暴涨后迅速下跌。稀土氧化物氧化镨、氧化钕价格一度达到118.9万元/吨和160.9万元/吨的价格高峰,之后一路下跌,前者跌至日前的60万元/吨,后者则下跌至70万元/吨左右。在稀土价格暴涨时,出于利益驱动,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当地企业、个人私挖滥采和违规超采的现象比比皆是,大量“不带票”的稀土产品充斥市场,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虽然国家每年下达指令性生产指标,但超量生产稀土的现象并未得到遏制。这位企业人士表示,稀土专用发票出台后,相关部门可以对市场流通的稀土矿的数量、价格和流向等有更为全面和准确地掌握,可以通过有效的调节,保证行业平稳有序,防止稀土价格出现暴涨暴跌。这位企业人士称,稀土专用发票制度相当于将稀土纳入国家专营体系,一旦推出,稀土“私挖乱采者”将失去销售资格。不过,另有业内人士指出,稀土专用发票制度一旦出台,短期内将促使市场中相当比例无法开具票据的投机盘集中抛售,从而进一步打压本已到低位的稀土价格。
那么,稀土专用发票制度的推出是否将对稀土产业产生不利影响?中国稀土学会学术部办公室主任陈占恒这样解释道:“正是由于不规范的销售环境,对当前稀土行业造成了一定不利影响。这是因为在稀土专用发票推出前,稀土与其他矿产品一样,可以采用一般的发票购买,交易门槛非常低。”专用发票制度将促使稀土成为类似烟草、盐业的国家专营产品,所有在下游稀土元素萃取分离的企业必须购买有专营发票的稀土。
陈占恒的观点得到了中投顾问冶金行业研究员苑志斌的赞同,他指出,目前,大量“不带票”产品困扰着稀土市场,这项制度的推出短期来看可能会给市场带来较大的震荡以及影响,恐有大量产品遭遇抛售,但从长期来看是有益于行业调控以及发展的。苑志斌认为,未来市场的调控都是围绕“提升行业集中度,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控与升级”这一主题。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