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铜:无需扬鞭自奋蹄 绿色发展创新篇

2012年03月23日 8:34 414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节能减排

  作为首批“两型”企业创建试点单位,江铜集团抓好机遇,勇担责任,坚持科技搭桥、创新助力,瞄准低碳经济、绿色发展,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减污增效等方面大手笔投入,全方位监管,借力创先争优精神,逐步探索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新路子。

  一、齐抓共管,筑牢环境保护根基
  江铜集团把环境保护作为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生命工程”抓实抓好,坚持在环境保护中推动企业发展,在企业发展中保护“青山绿水”。一是环保宣传主题明确、措施得力。采取典型案例分析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宣传有关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公司环保基本情况、常见环保事故处理救治知识等,确保环保理念在广大领导干部和职工群众中入脑入心。二是环保经费重点保证、优先安排。江铜每年投入2-3亿元用于污染治理项目建设,环保设施运行费用每年达4.76亿元;积极响应江西省委、省政府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号召,仅2011年一年,就在原有规划安排资金基础上,新增投入1.872亿元,前移9项环保工程,新增5项环保工程建设。所属德兴铜矿三期工程环保投资2.1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9.67%,远高于铜行业平均水平。三是环保责任层层落实、人人担负。江铜把环保责任纳入到所属二级单位经济责任制中,强化对单位、部门和职工的监督考核,领导干部离任时要进行环保审计。四是环保基础着力夯实、不断加强。江铜严格执行国家工程建设环保“三同时”方针,近年来,建成各类环保装置180余台(套),环保方面累计投资逾20亿元。

  二、锐意进取,提升节能减排水平
  江铜集团把节能减排与企业增产增效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延伸产业链,探索形成“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多赢局面。在节能减排管理上,不断完善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产生与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新能耗指标规定,确保新项目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健全公司、厂矿各级部门能源管理网络和机构,自上而下形成三级能源管理网络,形成专管成线、群管成网格局,确保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在节能减排技术上,坚持外方“引智”,如与加拿大百泰公司合作,投资2800多万元,利用矿山酸性废水进行生物硫化法提铜。坚持大胆“用智”,率先在国内使用先进技术,收获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如通过新上熔炼闪速炉渣选矿项目,每年可从废弃的炉渣中多回收铜金属1万吨,冶炼废渣利用率达97%以上,一年可增加销售收入4亿多元;投资9亿元开发的余热发电,每年可发电1.1亿度以上,大约节约10万吨标准煤,每年还可减少烟尘排放量235吨,减少排灰、渣量3.66万吨;通过烟气制酸系统和硫精矿制酸系统,每年生产硫酸218万吨,年增销售收入3.2亿元。坚持创新“启智”,依托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及6000余名工程技术人才,集中民智,大胆创新,在节能减排工作上不断创造出新成果。

  三、同心协作,增强绿色发展能力
  江铜集团秉持集约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着力打造生态重工业企业的典范,先后上马一系列循环经济项目,把自身资源优势、技术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企业绿色竞争力日益增强。如投资超5亿元的江铜集团60万吨硫铁矿循环经济项目一期工程以所属德兴铜矿副产品硫精矿为原料,采用先进生产工艺,综合回收有价元素,实现含重金属废水“零排放”,并利用生产余热实现热电联产,每年可发电7800万吨,成为江铜集团绿色经济新的增长极。随着多个循环经济项目的陆续建成及投产,江铜集团围绕核心技术发展相关产业,逐步建成了一个资源节约型企业群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每吨铜矿石经过冶炼后产生的价值从160元增加到600元,循环经济产生的销售收入已占企业总销售收入近5%。所属德兴铜矿2011年获国家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特等奖,并被确定为江西省唯一一家“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十二五”时期,江铜集团按照“两型”企业的要求,将投入18亿元,实施“两型”企业试点重点项目18个,全力朝着“万元产值能耗下降10%,污染物做到稳定达标排放,在增产30万吨产量基础上二氧化硫不增加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力争实现减量5%,降低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已闭库的尾矿库、废石场进行覆土植被,尾矿、废石要100%得到处置,其他工业废渣基本得到综合利用”的目标奋进。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