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行业能耗考核标准亟待完善
——访全国政协委员潘复生
2012年03月06日 8:41 168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特派记者王爱慧报道 作者: 特派记者 王爱慧 罗娜
“如何将科技成果转为产业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如何科学的建立考核标准体系?”这是参加今年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国家镁合金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潘复生准备提交的提案。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的前一天,记者来到科协委员的驻地,看到潘复生委员坐在电脑前正在对提案内容进行最后的修订。
建议国家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似乎已是一个嚼烂了的话题,但至今仍存在着科技成果“供体”有效供给不足,“受体”有效需求不旺,连接状态不佳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从事多年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的潘复生说,“目前在大学和科研院所里有很多知识创新和科研成果都在‘库存’,不能找到很好的渠道实现产业化,科研成果只能停留在实验室,白白浪费掉。而另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科技成果,停滞在低端的生产水平。”那如何将这些实验室的成果真正转变到生产中实现产业化是产业科技创新的当务之急。由于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要涉及到成本及其他风险问题,所以在转化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衔接。潘复生委员建议,国家层面应该在科研院所及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一个疏通“管道”和成果加工“平台”——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和国家成果中试基地,从国家层面整合各类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和服务力量,在知识创新和产业创新之间要搭建桥梁。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科研成果促进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和科研工作的健康开展。
健全和完善镁行业考核标准体系
当记者问及当前我国行业考核体系存在哪些问题时,潘复生委员认为,现行的产业判断标准比较单一,大多应用能耗降低多少、排放降低多少等指标。实际上,考核指标应该是多方面的,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应该有一个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考核体系。比如说,一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是多少,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是多少,在回收过程中能耗是多少,这样才能科学地衡量对某个产业的发展是鼓励支持还是限制淘汰,才能对各地的GDP资料进行有效的评价,否则并不能改变各地盲目追求GDP概念的现状。
潘复生委员说,不科学的行业标准体系也影响到国家对镁行业的政策制定的片面性。镁产品的最大特点是轻量化,虽然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污染,但其在使用过程能耗和油耗是其他金属材料所不可及的,而且镁容易回收再利用的特点也是不可比的,但由于我国没有针对镁产业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行业评价标准体系,只对其源头生产环节定格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以致于国家在政策方面在某些生产环节并不鼓励镁行业的发展。为此,潘复生委员曾在2010年的两会中特别提出了“积极开拓镁产品国内外应用市场的相关政策”的提案。
对镁行业的明天充满憧憬
围绕提案,潘复生将镁行业近来遇到的发展瓶颈和发展机遇娓娓道来。
首先,近年针对镁产业政策的制定不利于镁产业的发展。在2009年时,中国对原镁出口征收10%的关税,如此一来,国外的镁价格居高不下,由于成本的增加,国际镁消费也在降低,以至于影响到全球对镁产品的进一步研发。潘复生指出,当前我国的镁资源储量相对丰富,考虑限制出口为时过早,而且因为资源供给不足和原材料成本过高影响了全球对镁产品的需求和研发的积极性。
其次,开发镁产品的技术本身还待突破。这个突破需要国家的支持,也需要企业的参与,更需要科技人员的努力,这样才能进一步降低成本,进一步降低能耗,进一步增加性能,进一步扩大产品品种,因为品种多才能扩大应用市场。
另外,因为企业集中度小,国有资本参与较少,基本是民营企业的主导,作为基础材料产业,国有企业参与不仅利于企业的发展,更是利于产业的发展,在国外大企业参与已成格局,比如韩国浦项等,在国内,目前宝钢集团正在考虑介入,但还未进入到实质性阶段。
虽然遇到上述的发展瓶颈,但是这并不足以阻挡镁行业美好的发展前景。潘复生说,当前,镁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首先,在《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都把镁和镁合金材料作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提到,这充分说明在人们的观念意识中已经认识到镁材料的优越性,意识到位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第二,在汽车行业对能耗和油耗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种趋势对镁的轻量化应用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
这两个条件都是对镁行业发展非常有利的。镁产业只要在整体的科学规划和协调下,通过政策的适当调整,就会迎来一个发展高峰期。
尤其是,未来国有特大型企业的广泛参与,这个可能是镁行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只要国有大企业参与,提高行业的集中度,那么,各方面效益就会提高,技术瓶颈就会迎刃而解。
潘复生认为,应把镁的发展要上升到国家战略考虑,引起足够的重视,未来镁的应用地位或将会是继钢铁、铝之后的第三大应用金属,并且还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控制力最强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