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从战略价值到战略举措
2012年03月01日 17:12 9039次浏览 来源: 包钢稀土网站 分类: 稀土
“中国价格”作为国际稀土资源基准价格
20世纪以来,石油、贵金属、美元的价格都具有左右全球经济的威力。稀土在高科技领域(国防领域、通信器材、特种材料、重工业、核心部件、半导超导、太阳能等战略行业)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决定一国的高新科技、竞争实力、国家安全和国运兴衰。未来一旦实现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转型,那么稀土将变得更加弥足珍贵。作为稀土王国,中国应仿效英国伦敦的铜矿交易价格、金矿交易价格模式,将“中国价格”建设成为国际稀土交易的基准价格,调节全世界稀土资源的分配与使用,其核心是开发“中国稀土资源国际价格指数”,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并持续发挥影响。此举对于稳定世界经济秩序、提升国家地位将发挥关键作用。
建立国际稀土资源金融交易中心的平台系统
上海国际稀土资源交易平台的本质是信息交易系统,视购买稀土资源的国家、组织、企业和个人为客户(相当于散户和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境内成立代理公司作为会员单位在主机上撮合交易,并收取手续费。平台建设和操作流程大致是:成立中国稀土资源协会,负责平台交易客户的资格审查;申请和资质审查。购买稀土资源的个人、企业、组织和国家向协会提出申请,协会对其资质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查,例如,如果该国家是中国稀土禁运的对象国则驳回申请;给符合稀土交易资质的客户颁发ID;成立代理公司;客户通过代理公司进入交易市场撮合交易;交易完成,达成协议并实现交割;交易审查和跟踪审查。这是特色,一旦发现客户将购得的稀土资源的用途危害国家安全,或者变相卖给禁运国,则注销其并追究其违约责任。
发展稀土成品市场、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
金融交易中心建设的核心原则就是:禁止稀土原矿进入交易,只有制成品、终端应用产品才允许进入金融交易中心,严厉打击稀土原矿的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因此,国家应大力发展稀土金融债券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具体做法有:打击稀土产品的场外交易,才能真正遏制稀土原矿资源的贱卖和流失;联通银行金融市场、稀土交易市场和证券交易市场,形成统一的大系统。允许中国的银行系统为稀土交易提供贷款、抵押等业务;中央和特定富矿的地方政府可以发行稀土债券。这些地方政府指江西、内蒙古等稀土资源大省;稀土加工可以企业发行稀土股票和债券;发展分类别的稀土期货市场,适时推出股指期货;发展期权市场;发展稀土相关的保险与再保险市场。以上举措都将产生全球影响力,对全球稀土资源的流动和利用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
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和稀土产业链
稀土是中国境内资源,国外必须要在中国境内发展加工业,这就将利润最大限度留在国内,培育了国内产业链的发展。中国要大力发展稀土产业链,在加工、制造、银行、信息、企业、法律、旅游、服务等方面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现代金融服务业则是附加值最高,技术含量最为高端,占据世界地位和话语权的产业体系,也是中国实现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在稀土方面,要建设以稀土产业为中心的金融业、服务业等,形成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并占据世界稀土市场的最高点。具体而言,稀土产业链体系包括:交易平台服务。进行登记、托管、清算、结算、交割等服务,而这些服务都将收取费用;信息资讯系统服务。中国可以开发相关的信息软件和交易软件建设,构建信息发布平台;银行业服务。银行可以提供贷款、担保、质押、抵押等相关的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为来华进行稀土交易的个人、企业、组织和政府等客户提供保险和再保险服务;加工制造。所有的稀土制成品都是要在中国境内进行加工和制造,这客观上提升了中国企业稀土加工制造技术水准;代理服务和中介服务;展览会展经济。举办各种稀土产品相关的大型国际会展和展览,可以促进展览会展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会计审计;评估评级。对客户的风险和信用进行评级,可以有效地引导稀土交易的健康发展,巩固中国在世界稀土领域的话语权;旅游服务和法律服务等。
全球推行中国的“上海稀土标准”
中国应因势利导,推出中国的稀土标准。这些标准至少应包括:鉴定标准。涉及质量标准、成色、浓度、所含元素等指标,主要界定什么样的稀土才可以称为稀土;加工标准。对于含有各种稀有金属的稀土资源,国家会规定何种稀土资源可以在中国境内加工并进入上海的国际稀土交易中心进行市场交易,在这方面中国要牢牢掌握主动权;交易标准。对于稀土的制成品,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达成市场交易,否则交易就会中止;审查标准。主要是审查资质和用途。
在稀土权力争夺标准制定方面,中国大有可为,而且也是在国际社会上有基础的,并且能够承担主导地位的。中国也已经做出重要的进步,例如在价格指数方面,在“稀土价格联盟”方面会有零碎的进步。但离本文探讨的成系统的话语权建设还有巨大的空间。
[1] [2]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