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估目前新能源汽车现状
2012年02月22日 10:24 4143次浏览 来源: 中国电池网 分类: 铅锌资讯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现状应该怎样评估?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国家层面的技术路线?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能源汽车?业界权威人士和机构分别给出了独家的分析和判断。
近期,业界和媒体都在反思迄今为止中国发展电动汽车的得与失,并对未来走势进行了展望。乐观的判断是,今年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元年”,依据是本土和跨国车企将密集投放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产品匮乏不再是问题;同时在政策层面频出新政,“四部委”明确要求对新能源汽车免车牌拍卖、免摇号、不限行;此外,地方政府也争相推出鼓励政策,如北京提出到2012年,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数量达到3万辆,2015年达到4万辆以上。当然,还有国家电网已在国内30个省会以上城市建成的243座充换电站、13283台交流充电桩。
然而,上述“利好”却经不起推敲。其一,来自工信部的信息表明,截至2011年底,有75家车企的361个新能源车型登上了产品公告,但很多都是零产量,厂家口径均为“具备了量产条件”。跨国车企的产品要成熟的多,但很高的价格和消费者很低的认知度,注定其不会成为车市主流。其二,2010年国家对电动汽车最高达6万元的私购补贴并未启动市场,截至目前,全国包括丰田普锐斯在内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不超过两万辆。其三,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充换电站及充电桩数量最多的国家,但令人印象深刻的与其说是其实用性、效益和可持续性,不如说是其背后利益集团的博弈。
其实,在国内电动汽车持续3年的“大跃进”之后,业界看法已基本趋向一致: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与跨国车企差距甚大,作为电动车 “大跃进”之前提的“同一起跑线”和“弯道超车”乃自欺欺人。而在企业和市场层面,2011年杭州电动出租车自燃,深圳电动大巴起火,乃至通用Volt增程式电动车自燃,都引发了人们对电动车安全问题的空前关注。正是在此背景下,201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了理性回归的动向,标志性事件就是2011~2020年新能源汽车《规划》改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规划》”,并三次推迟出台时间,业界猜测,这恰恰表明了相关决策部门的谨慎和成熟。
如何评估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现状?
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项目组组长王秉刚教授接受《国际商报》采访时说,目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现状确实让人感到有些迷茫,但他认为还是应该肯定其成绩。根据王秉刚近日发表的博客文章,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发展规律,一个新兴产业通常要经过酝酿期、导入期、快速发展期、成熟期四个阶段。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历经“十五”、“十一五”,应该说已经走过了酝酿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技术上获得了一定的突破,产品具备了初期的市场应用,但仍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就新能源汽车而言,我们完成了“三纵三横”的产业布局,为导入期做了重要的准备。
王秉刚认为,“十二五”开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总体进入了导入期,这个时期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企业成为研发的主体;二是上升为国家新兴产业战略高度。但是要真正完成导入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还有相当多的风险和未知领域需要去探索,对于中国而言,包括政府和企业,切不可浮躁与急于求成。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