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世界第一邮局
2012年01月31日 11:32 318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分类: 文学杂谈
图为至今保存完好的鸡鸣驿各寺庙建筑里的壁画。
图为鸡鸣驿的城墙,远眺为鸡鸣山。
图为85岁得王绪老人指着文昌宫的正殿对记者介绍说“鸡鸣驿是国家的文物,一定要保护好”。
鸣驿是历史上京畿地区地位最重要的驿站之一,号称“极冲”,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怀来县的小南辛堡镇,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最富有特色的邮驿建筑群,被誉为“世界邮政博物馆”,也被游客戏称为“世界第一邮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中新网记者探访了鸡鸣驿。
鸡鸣驿:被誉为“世界邮政博物馆”
鸡鸣驿原称鸡鸣山驿,坐落在鸡鸣山脚下。该驿因山得名,因驿设城,以驿名定城名。鸡鸣驿所处的驿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以“上谷干道”闻名于世。秦始皇巡视六国时,整治为“直道”。汉代为便于商贸交流,扩展为“古北平西北干道”。辽代成为连接析津府(今北京)的“五京邮路”。鸡鸣山驿始建于元代,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后,又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漫长的大道上,设置“站赤”(驿站),从而形成了鸡鸣驿的原始雏形。几经变革,到明永乐年间,成为京师北路的第一大驿站。明清期间,鸡鸣驿城屡有修葺。直至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汰驿站,开办邮政”。曾为形成中国邮政最早雏形而立下汗马功劳的鸡鸣驿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驿城逐渐衰变为村落,村名鸡鸣驿。
鸡鸣驿占地面积22.5万平方米,全城周长约1892米,高11米,设东西城门,上各筑越楼。驿城从各个角度承载着古代邮驿文化的各种内容和细节,如邮驿的发展演变、邮驿的管理系统、驿马的保养、驿馆的居住方式、驿站与辅助商业设施的关系等,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古代邮驿的历史信息,是珍贵的邮驿博物馆,被誉为中国邮驿考古和机要考古的“活化石”。
在中国的邮政历史上,鸡鸣驿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1996年8月,国家邮电部为纪念中国邮政创办100周年,发行了纪念邮票《古代驿站》一套两枚,其中一枚就是鸡鸣驿。2001年6月25日,鸡鸣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003、2005年鸡鸣驿先后两次被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列入100处世界濒危遗产名单,均居榜首。
精美绝伦的壁画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保存在鸡鸣驿各寺庙建筑里的壁画。
怀来县鸡鸣驿文物管理处的丁俊杰告诉记者,这48幅连环民俗壁画,长约9.8米,高2.3米,以碧霞元君从下凡降生到苦修成真的修行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故事告诉世人,她出生在山西降国,是这个国家的千花公主,从而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她的出世是受到西方古佛的指示,而她的道教修行过程则受的是太白金星的点化。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当时三教皈一的社会潮流。
最为独特的是,壁画清晰的记载了碧霞元君修行所经历的路程,是从山西出发经鸡鸣驿走京西北、京东南过黄河到达泰山的驿路,那些十八寨、炒米店、两河口等地名都是当时朝廷设置的重要驿站,为研究古代地理、历史提供不可多得的实例。
丁俊杰告诉记者,“壁画所涉及的部分人物,历史上也确有其人”。
就这样小小的塞外庙宇,通过天津杨柳清年画画家创作的民俗画,给后世留下的宝贵宗教文化和邮驿文化资料。
百岁老人李钱氏:常回忆鸡鸣驿的过去
看护文昌宫的是一位85岁的老军人,名叫王绪。
王绪是土生土长的鸡鸣驿人,参加过平津战役,在广西剿过匪,之后又参加过朝鲜战争。从62岁那年,他开始义务看护鸡鸣驿, 20年来,不管刮风下雨,一直也没中断。直到2008年,相关部门给他每月发100元的津贴。
王绪的身体很硬朗,他对记者说,“鸡鸣驿是国家的文物,一定要保护好”。
把总署位于头道街北侧,清康熙三十五年前为全城最高军事指挥长官驻扎之地,负责邮驿、守城之责,共有五进院落。
丁俊杰说,当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率众西逃,经过鸡鸣驿,曾留宿于此。据现在的屋主闫峰介绍,他现在住的西厢房就是慈禧太后当年住过的,当时光绪皇帝住在东厢房。现在,屋内留存的一些摆设物件还是当年的。
在乡亲们的介绍下,记者走访了另一位与民国同年的百岁老人--李钱氏。
李钱氏1911年生,今年整整101岁,与辛亥革命同年。她原是北京房山人,后因房山发大水,带一个4岁的孩子流离至此。
老人有点耳背,但在二闺女李秀英的贴耳介绍下,还是明白了记者的采访意图。老人向记者介绍说,她来鸡鸣驿的时候,这里保存得一切完好,可惜解放后毁掉了一批,文化大革命又毁掉了一批。
张守泰是村里的赤脚医生,今年69岁。他说,李钱氏老人平时爱好劳动,乐善好施,在村里的威信很高,很受村人的爱戴,就是去年秋天,还主动要求帮闺女剥玉米。
“好在现在政府重视,正在重修鸡鸣驿。”李钱氏老人说,“我在鸡鸣驿生活了80多年,常回忆它的过去”,她希望能够看到鸡鸣驿的辉煌。
张守泰对记者说,由于当地老乡们对驿城最纯朴的感情,将它的原貌非常好地保存了下来了,而且他们还坚持用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延续着远古北方小城的文化。现在这里不仅有很多观光客、专家和学者,还吸引了大批的影视剧制作家,像《大决战》等许多电影就是在这里完成拍摄的。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