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大措施证明PM2.5治理大有可为

2012年01月14日 12:16 220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其他舆情

  每天出门,阴天雾蒙蒙,晴天灰蒙蒙,心里知道,这是空气中的PM2.5惹的祸。但几天前听北京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说“现在还没到探讨防治PM2.5的阶段”,再联想到钟南山院士“灰霾天气引发肺癌几率高于尼古丁”的观点,就感到心中不安。
  好在13日从北京市“两会”传来消息,北京今年将出台八大措施应对PM2.5,改善空气质量。副市长洪峰表示,北京市将出台八项措施治理PM2.5,包括提高汽车排放标准、提高油品、加强(工地)扬尘管理、在五环和六环之间建造20万亩林地,未来三年的种树目标为100万亩等。措施都很实在,可操作性强,使人们看到了PM2.5治理的曙光。
  据杜少中副局长说,对于PM2.5,环保部门“一直都在监测和考虑”,但“肉眼都能看到污染了,你还需要那个数据干什么”,结果就是滥测数据不予公布。现在要在重点地区、重点城市监测并公布数据了,杜少中副局长又说,现在连PM10都没治好,所以还不是防治PM2.5的时候。如果仅仅公布数据,而不采取任何措施,监测PM2.5就的确如杜少中所言,没有意义。
  但监测PM2.5并公布数据,根本目的在于直面问题,而且要采取应对之策。监测PM2.5是一种量化观测行动,是有很高成本的,如果我们不打算采取行动,就根本没有量化观测的必要性。正如杜少中副局长说的,大家已经肉眼看到污染了,量化观测就是劳民伤财。采取行动,降低空气PM2.5值,是量化监测PM2.5并公布数据的逻辑必然。因为要治理,所以才需要相关数据。
  在PM2.5问题上,我们要警惕两种认识倾向:一是认为PM2.5值居高不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继续发展经济,灰霾之类就不可避免;一是认为要等到把PM10治理好了,才能进入“防治PM2.5的阶段”。这类看法把PM2.5问题推给某个历史阶段、某种历史必然性,而看不到人类活动、政府政策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看不到政府与人的能动性,是一种消极态度。
  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制造业与物流的确制造了大量PM2.5,但想控制和减少PM2.5,我们还是大有可为。追溯PM2.5的来源,主要是发电、工业生产、交通等过程排放的残留物。相应地,发展公共交通以减少自驾出行的需求,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植树造林,推行绿色施工等,就是有效对策。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企业和居民都肩负公民责任,大家应当齐心协力。
  治理PM2.5是一项普惠性善举,官员与普通民众同受其利,何乐而不为!PM2.5是一块试金石,试出了有关部门的责任心究竟几何。对PM2.5监测,他们先是推给将来,继而嚷嚷缺钱,现在又散布“没到防治阶段”论,处处显示推诿。在汹汹民意压力下,经高层拍板,才有了监测今年起步之举。看来,要治理PM2.5,公众还需戮力推动。

责任编辑:程俊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