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实质利好 铜价反弹难为继
2012年01月10日 8:46 235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舆情综述 作者: 程小勇
(本网讯)2012年第一个交易日,国内期货市场迎来开门红,尤其是沪铜跳涨2%以上,因元旦假日期间在中国和美国制造业PMI指标回升的刺激下,投资者风险偏好急剧回升。然而我们关注到,当前铜价反弹动能不足,宏观经济前景暗淡和欧洲债务危机等系统性风险犹存,国内春节前下游订单持续下滑,企业受资金压力导致原材料库存保持低位,并不积极备货,商品反弹恐怕缺乏资金面和实际利好的配合难以持久。
数据回暖 刺激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
在元旦假日期间,美国和中国制造业PMI等数据回暖激励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商品全线反弹。美国去年12月份供应管理学会(ISM)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升至53.9,高于11月份的52.7,暗示美国经济四季度复苏动能增加,但也不至于强劲。此外对全球经济至关重要的中国经济数据也在12月份出现了改善,12月份官方制造业PMI从11月份的49回升至50.3,综合来看,摩根大通公布的12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从11月份的49.7升值50.8,这刺激了2012年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对于春节前的走势,我们侧重关注各国经济数据方面,商品短线反弹有回暖的经济数据支撑。
然而,我们认为,尽管中国12月制造业回升到50枯荣分水岭上方,主要是受即将来临节日效应提前释放带动,但总需求的恢复是否可以持续,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12 月的反弹主要发生在大企业,中小企业情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有一定程度恶化。
货币宽松带来溢出效应弱化
目前很多看好2012年铜价会出现强势反弹甚至反转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全球货币政策重新放松引发流动性溢出效应,然而我们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处于欧美发达经济高债务、去杠杆和新兴经济体去库存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会有起有落,削减债务的长期压力将令经济增速受限,流动性被银行等金融机构去杠杆和补充资本充足率而囤积,再加上“流动性陷阱”,即使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从而对铜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将弱化。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目前国内中小企业还是反映资金紧张,部分下游企业因年末资金结算和现金流不足导致备货补库不足。
国际上,鉴于通缩的担忧,基金保持大量净空持仓。据CFTC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0日当周,COMEX期铜总持仓为11.7万手,处于2009年10月13日当周以来的最低水平,暗示资金对铜前景比较看淡,缩减了在该品种上的持有头寸。2011年12月30日当周基金持有期铜净空持仓为3592手,较前一周的4599手的净空略微缩减,但是我们看到,2011年9月20日出现了2009年9月20日当周以来的首次净空,暗示基金看空后市铜价。
需求下滑势头延续 供应削减幅度较小
全球铜产量并没有出现大幅下降。数据显示,2011年11月折合世界主要产铜国铜产量仅仅下滑1944吨,并没有出现如国际机构认为的大幅减产。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数据显示,2011年9月全球精炼铜产量环比下滑0.9%至166.9万吨,期间全球精炼铜消费量则减少2.3%至168.2万吨。
国内铜供应在2011年末和2012年初明显充裕。在庞大的进口铜供应充裕的情况下,国内电解铜现货贴水扩大至600~280元/吨。我们关注到,尽管年度江铜等大型企业停产检修,并且惜售,但是冶炼厂的精铜库存高企是不争的事实。调研结果显示冶炼企业精铜库存水平为7.45万吨,较上次调研再次增加7750吨,冶炼企业精铜库存已连续第三个月呈现上升态势。
库存方面,截至去年12月30日当周,LME铜库存为37万吨,较前一周下滑0.38%,下降势头明显趋缓,此前一周降幅为2%。COMEX精铜库存在12月30日当周增加357短吨,至8.8万短吨,即8万吨,延续11月17日当周以来的周度持续回升势头,而年内最高水平也不过是9万短吨;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较前一周增加1.09万吨,增幅为13%。
下游需求放缓势头延续。最新一项跟踪调研显示,由于终端空调生产企业依旧持有较高的成品库存,50%的企业认为去年12月乃至今年春节前的订单都不会好,在12月初部分空调企业甚至出现由于仓库紧张导致铜管送货车辆滞留现象,如此大的成品库存,空调企业必将大力开展节日促销活动以降低自身以及经销商手中库存,同时将生产节奏控制在低水准运行。
总之,短线我们侧重美国和中国经济数据回暖对商品反弹有支撑作用,而中期来看,欧洲债务危机一季度再度恶化的可能性较大,且目前欧盟还在财政一体化上缓慢挣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经济继续减速,货币政策松绑带来的溢出效应被经济各个层面的去杠杆化和“流动性陷阱”所削弱,从而我们认为铜价短线强势反弹势头难以为继,春节前不排除再度下探的可能。
责任编辑:程俊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