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王国”没有话语权内幕
2012年01月06日 11:20 503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稀土
目前中国稀土的储量只占全球的30%左右,而生产供应量却约占全球95%,比例已严重失衡,长期下去难以持续。8月8日—1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发展论坛上,多位专家呼吁:中国稀土行业应当放弃拼资源储量、打价格战的做法,鼓励科技创新,寻求稀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牺牲环境拼价格,中国稀土资源储量大幅下降
我国稀土初级产品产量和供应量达到世界总量的80%以上,近年来更占世界市场90%以上的份额,使我国拥有稀土生产规模和生产量世界第一、出口量第一、稀土消费量第一等多项“冠军”头衔。
盛名其下,其实难符。过度无序开采,使我国长期以来沦为发达国家廉价的初级产品供应商。由于产品供过于求,导致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导致稀土产品价格大幅下跌。镨钕产品2009年只有8万元一吨,人们形容宝贵的稀土资源卖出了“白菜价”。依靠牺牲环境拼价格获得竞争优势的中国稀土产业,属于最低层次的竞争,也是不可持续的。
据包头(包钢)稀土研究院院长赵增祺等专家介绍,由于我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和破坏、浪费,加上国外在稀土资源勘探上陆续取得突破,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在全球的比重已经大幅下降。
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累计探明的稀土储量以氧化物计算,约为8300万吨。
中国稀土学会秘书长林东鲁等专家指出,从近年来对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和东南亚、中亚地区的稀土储量评估数据看,目前我国尚未开发的稀土工业储量,估计在全球的比重不到30%。
参会的赵增祺、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等专家也认为,从目前获得的国外稀土资源勘探信息看,我国的稀土资源储量占全球的30%左右,大幅低于社会上流传的比例。如果按人均资源量计算,我国已属稀土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
全球稀土依赖中国供应的局面不可持续,也不公平
专家们指出,目前全球90%以上的稀土产品由我国生产供应。然而,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全球的稀土消耗量在不断上升,目前每年的消耗量已增至13万吨左右,预计2015年前后将达到20万吨左右。
“我国资源量比例小,却支撑着全球绝大部分的消费需求,长期下去,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公平的。长期看,提高稀土产品价格,增加中国之外的资源供应已是大势所趋。”张安文在稀土峰会上直言。
事实上,许多国家都拥有稀土资源,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低价优质”的稀土冲击世界市场,使得美国、加拿大等原本供应稀土的国家纷纷关闭了自己的稀土矿。
根据商务部下发的2010年稀土出口配额文件,2010年全年的稀土出口配额总数为30258吨,比2009年的50145.1吨少了近40%,但世界需求达4.8万吨。预计2015年世界稀土需求量为21万吨,与2009年产量相比,年平均增长率为8%,大大超过过去20年时间里5%的年平均增速。
2009年年中起,稀土产品的价格扭转下滑的颓势开始逐步回升。今年以来,部分稀土产品的价格上升较快,甚至已创下近年来的新高。例如,目前氧化钕的每吨售价已回升至18万元至20万元,金属钕每吨22.5万元至25万元。
由于中国的稀土供应无法持续满足全球需求,目前全球除中国外有200个左右的稀土项目正在计划开采。“大国”变“强国”,高利润应用环节是关键
在包头稀土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助理安四虎看来,舆论一直关注的“稀土定价权”与业内推崇的“稀土话语权”并非同一个概念。“话语权是一种掌控能力,是对整个产业上下游的控制力,如果我们有原料、有技术、有市场,我们才能在国际稀土产业享有话语权。”现实情况是中国在应用技术上不具备优势,需要大力发展自己的技术,弥补产业链的缺陷。
“中国长期给世界供应低价优质的稀土资源,不仅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也使得我们的企业因缺乏足够的资金而在应用技术方面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五矿(北京)稀土研究院一位专家反思长久以来的稀土策略。
在现有的产业格局下,中国依然只是在充当廉价原材料供应商,欧美厂商从中国进口稀土分离物质后生产出高精技术产品,再返销中国,附加值增长数倍,乃至数十倍。
“我们是稀土大国,顶着生产和消费世界第一的帽子,但我们并非稀土强国。”安四虎对记者表示,稀土高利润的应用环节是中国所欠缺的,中国现在需要的是先进的应用技术。“初级产品的附加值低,赚不到钱,我们也没有能力去补偿环境。”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巡视员王彩凤表示,中国稀土产业仍有四个方面要积极努力,寻求长期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出台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第二,走集约化道路是大势所趋。第三,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发展的长期任务。第四,节能减排是关系到稀土产业发展的硬要求。“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动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性节能手段推动稀土产业的节能减排,实现稀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王彩凤认为,这是建立现代稀土生产体系,丰富和完善稀土应用产业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