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川铜话---救市难救势 反弹非反转

2011年12月07日 8:51 78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LME

  日益蔓延的欧债危机持续困绕着商品市场,令价格适中呈现弱势运行,而危机中的主题—各国政府的自救行为不断,同样令价格在弱势运行中不断出现短期的亢奋而强劲反弹,危机的无解与政府的自救举措不断导致市场常常疯狂的动荡,也让投资者不断陷入浮躁的慌乱之中。本周再度出现了全球主要央行联合行动提供美元流动性的行动刺激了欧元的反弹同时带动了商品市场的反弹。近期意大利财政部开始面向银行业紧急现金标售,由於该国借贷成本已经逼近8%,令银行业者受创尤重.目前意大利已成为欧元区债务危机的焦点.也成为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的标志。在这样背景下,本周美联储(FED),加拿大央行(BOC),英国央行(BOE),日本央行(BOJ),欧洲央行(ECB)和瑞士央行(SNB)发布联合声明,各国央行一致同意在12月5日将现有的美元互换定价下调50个基点,六大央行所在国同意建立临时双边互换安排来提供流动性,新的货币互换额度将持续到2013年2月1日。以缓解金融市场的紧张情况,从而缓和其对家庭及企业信贷供应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并帮助提振经济活动。

  由于此次全球经济运行的风险在于欧债危机,因此六大央行的互换虽然在短期内促进了流动性,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偿债问题,欧债方面在减少财政赤字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欧洲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欧洲银行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甚至可能波及全球金融系统。这次六大央行联手行动也是为了防止全球金融系统流动性缺乏,试图帮助欧元区共同阻止债务危机向其他地区蔓延。显然,在目前情况下,小规模的互换无疑杯水车薪,无法将欧元区带出危机的深渊。次债危机期间,货币互换曾被广泛使用,2010年2月互换被中止。但2010年5月,欧洲开始出现主权债务问题,货币互换又恢复使用。这次最新行动把该互换安排延长至2013年1月,同时还将互换利率调低了50个基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些银行的压力,缓解了对美元的需求紧张。其实即使在次级债危机的时期,货币互换也没有能够把美国从危机中拯救出来,2008年8月,世界各地央行48小时内注资超3262亿美元救市,其中美联储1天3次向银行注资380亿美元以稳定股市。不料,注资无法挽回市场信心。1个月后,雷曼兄弟破产,危机被推向最高潮。而此次互换的规模远远小于当时的安排,显然难有大的建树。由于欧债危机已然恶化,如果没有从根本上遏制危机蔓延的势头,全球经济难以避免的陷入衰退的漩涡,资本市场逆转的几率将非常小。

  历史上看,央行干预市场的举动通常推高股市以及商品市场,但此次六大央行的联合行动自然令市场联想当年的次债危机,而当年各国也多次联手救市,但金融危机从美国的次级债泡沫破裂后转移到中东的主权基金危机,再到欧债危机大规模爆发,形势在不断恶化,救市根本无法改变整体趋势,短期内市场的亢奋反而令形势更为凶险。在2007年末和2008年大部分时间里,美联储一系列激进举措引发股市好几波短期大幅反弹。从2007年9月18日至2008年12月16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25%下调至0~0.25%的浮动区间,每次调整后,股市先是上涨,随后又出现更大幅度的下跌。这次的救市行动规模还远远小于2008年至2009年时超10万亿美元的救助规模,因此联合救市行为自然就成为昙花一现。

  与此同时,稳步复苏的美国以及前期增长强劲的中国也出现了令人不安的状况。评级机构惠誉将美国债信评级展望从稳定调降为负面,要求美国在2013年底之前拿出"可靠计划"解决该国不断膨胀的预算赤字,否则可能调降美国的顶级评级.惠誉在声明中指出,"负面展望说明惠誉不再那麽相信,美国能及时出台必要的财政举措,让该国的公共财政走上可持续道路,并维护其AAA主权评级."美债问题也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令投资者担忧。中国方面货币政策的微调表明经济增长的势头已经减缓。中国央行周三晚间宣布,从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来首次调降.此举标志货币政策转向拐点出现,始於2010年的一轮紧缩货币政策已阶段性完成.

  对于全球主要经济体面临的问题所带来的经济运行的变化,联合国1日发布《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警告:发达经济体经济陷入泥潭,新兴经济体也无法独善其身,全球经济正在“二次衰退”的悬崖边上“蹒跚前行”。联合国经济学家指出,即将到来的2012年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关键之年”,世界经济何去何从将取决于发达国家能否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全球经济不断增加的下滑风险。而截至目前,人们尚且没有看到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尤其的欧债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全球经济稳步回升的希望渺茫,而支离破碎的救市行为短期内令市场出现亢奋,而热情过后市场将难以避免的再度回落。

责任编辑:Rober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